“可做可不做的一定要做,不能做的也要創造條件做”。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近日調研發現,在暑期競爭白熱化的醫療美容市場,部分商家不顧醫療原則,一邊在社交平臺用“做不了學霸,做校花,整容要趁早”等話術向青少年傳播“容貌焦慮”,一邊用“1元醫美”等營銷擦邊球引人“入坑”,醫美在未成年人群體中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專家認為,醫美低齡化趨勢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不利,也給其價值觀形成帶來挑戰,建議通過立法規范未成年人整容行為(彌補生理缺陷的除外),對于違反規定的機構進行嚴懲,從源頭上避免公立醫院“關正門”、市場機構“開后門”。
“要變美,先變鬼”?
“如果你不長痘痘就好了。”高中時,經常有同學們這樣評價余貝,這樣的話成為她心中的“一根刺”。
為了改變,2000年出生的余貝從高二開始跟著媽媽在一家日式醫療美容機構做皮膚護理。
上大學后,她根據某個App的推薦,把大學城附近評分高的醫美機構幾乎都體驗了一遍,包括微針祛痘、點陣激光治療等。最近,她計劃嘗試上萬元一次的熱瑪吉,因為朋友圈的一位“醫美大佬”說效果非常神。
同樣是“00后”的施嘉惠,在參加播音主持的藝考時得知考試對容貌有要求,就動了整容的念頭。父母最初堅決反對,但經不住她兩年間頻頻訴苦、軟磨硬泡,最后才得到了父母的同意和資金支持。
施嘉惠說,她先后打過瘦臉針和玻尿酸,每針在2500元至3000元,滿18歲后做了隆鼻手術,目前累計醫美消費約9萬元。
“手術全麻并不疼,但術后幾天只能用嘴呼吸、臉很腫。就像一些人形容的,要變美先變鬼。”她在某視頻網站上分享的整容心路歷程視頻,總播放量已超過25萬。
相關研究顯示,我國的醫美消費主體趨于低齡化,“95后”乃至“00后”年輕群體成了醫美機構招徠顧客的重要“蓄水池”。醫美平臺更美App發布的《2020醫美行業白皮書》顯示,在互聯網醫美消費平臺上,“95后”與“00后”占比過半。
然而,并不是每一個想變美的人最后都能如愿以償,有些甚至適得其反。據中國裁判文書網刊登的民事判決書,1998年出生的張某某在未滿18歲時,在母親陪同下前往一家醫療美容機構做了雙眼皮切開術,術后出現眼瞼下垂、睜眼困難等并發癥。
第三方機構鑒定認為,該美容機構對張某某的診療行為存在過錯,與被鑒定人的損害后果之間存在一定的因果關系。
教唆青少年“撒個嬌”博取家長支持
人民網《2020醫美行業輿情報告》提及的七大“痛點”中,“整容低齡化”赫然在列,記者調研發現,醫美低齡化愈演愈烈,背后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部分商家為牟利,廣告轟炸、傳播力強、滲透面廣。記者在上海、浙江、山東等多家醫美機構客服的朋友圈里,看到大量針對青少年的醫美廣告,例如“高考結束,私信我改變,給大學同學來個一見鐘情的感覺吧!”
寧波和平博悅美容醫院客服小徐表示,假期很多孩子咨詢醫美項目,譬如割雙眼皮、隆鼻、切痣,還有微針、光子嫩膚等。有很多人問如果遇到家長不同意怎么辦時,小徐的回復是“撒個嬌試試”。
上海一家三甲醫院整復外科負責人說,商業利益驅動下,各種夸張、欺騙、誘導性的“美麗話術”漫天飛,比如明明是開雙眼皮,卻說成是解決“倒睫”或“上瞼下垂”,導致醫療行為的嚴肅性被嚴重忽視。
“無論手術是否成功,給孩子們帶來的危害都很大。如果成功,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對醫美‘上癮’;如果失敗,后果更是不堪設想。”這位醫生說。
二是機構魚龍混雜,青少年成“搶人”新戰場。“超微小氣泡1元起,水氧活膚1元起……”在一些公眾號或網絡平臺上,原價幾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醫療美容產品均以超低價格出售。
這種低價醫美營銷背后往往有坑。在互聯網投訴平臺上,有匿名網民投訴稱,在網上看到痘博士的體驗宣傳,說只要15元。結果去了后被帶到主任辦公室,拿儀器做檢測,說痘根很深,需定制一年的治療方案,費用要八千多。
得知這名用戶是學生后,又鼓動其用手機和身份證下載了一款名為云易花的App辦理分期貸款。“感覺迷迷糊糊就被洗腦了,現在還要還貸款。”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