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觀察 > 正文

            10余年后江豚重現武漢 已“升格”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館里,淇淇已在此長眠20周年。隔著玻璃櫥窗,淇淇的身軀依然飽滿光滑,唯有緊閉的雙眼,提醒著人們,這頭歷經人工飼養22年、寄托人們無窮希望的白鱀豚,早已化為標本。

            在白鱀豚功能性滅絕的今天,江豚成為長江中唯一的哺乳動物,去年“升格”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近日,在湖北首次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中,江豚已在長江流域多次出現。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建議,讓江豚真正長留,還需多方共同助力。

            10余年后,江豚重現武漢

            如今被稱為“水中大熊貓”的江豚,對于老一輩長江漁民而言,不過是當年隨處可見的“江豬”。它們全身鉛灰色,頭部鈍圓,嘴角仿佛總是含笑,雖然動作靈活,但身軀圓滾滾的,探出水面時就像一頭頭小豬。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秘書長王克雄,已和江豚做了30多年朋友。他記得,上世紀90年代前,江豚在長江全線都有分布。隨著人類活動、漁業捕撈、船舶擾動的影響,江豚種群縮小、分布區域明顯破碎化、數量也急劇減少。2017年長江江豚生態科學考察結論認為,長江江豚種群數量極度瀕危,保護形勢非常嚴峻。

            “武漢江段,起碼有10多年沒有出現江豚了。”王克雄說,自2020年長江禁漁后,江豚出現了向武漢江段移動的現象,在白沙洲右岸夾江、天興洲左岸夾江,甚至包括鸚鵡洲、長江大橋之間,都曾出現江豚身影。特別是在通航壓力較小的天興洲水域,去年12月,王克雄曾在監控中看到,一群8頭左右的江豚在此嬉戲,后因水位下降離開。

            王克雄認為,江豚所到之處,必須是水質好、魚類多、人為活動少、岸線接近自然的區域。“作為旗艦物種,江豚的出現,幾乎就是長江保護成效的縮影。”

            進入支流,江豚更需保護

            王克雄監測發現,有部分江豚從長江武漢段進入漢江支流,至今一小群江豚仍長期留在漢江。“江豚是移動性很強的物種,這說明它們覓食的通道暢通無阻,一路追著魚兒到了漢江,沿線沒有受到漁業活動的干擾。”

            江豚進入長江支流,王克雄卻有些擔憂。支流河道較窄,枯水期淺灘裸露,江豚容易擱淺。去年12月,一頭長約1.8米的江豚就曾在漢江漢川段灘涂上擱淺,后經警民攜手救援,回歸漢江。

            加上支流兩岸人類活動較多,不排除人為因素干擾江豚生活。王克雄記得,多年前,宜昌葛洲壩下釣魚的人曾鉤到江豚,魚鉤極可能嵌入江豚皮膚。“江豚皮下全是脂肪,魚鉤帶來的傷口很難恢復,遇到水體渾濁甚至會導致江豚感染死亡。”

            禁航限航,亟需盡快落地

            盡管江豚分布變廣、人們肉眼可見的江豚變多,但這并不意味著江豚真正回歸了。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認為,讓江豚長留,還需多部門共同努力。

            “我們在武漢監測到的江豚,只是機會性出現,并沒有長期在城區江段停留,江豚重返武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王克雄建議,交通、農業農村、林草等部門應加強長江流域規劃與管控,盡快劃定禁止航行、限制航行的試點區域,開展水下噪聲監測,減少船舶等人為活動對江豚的侵擾。

            每年4月到7月,是江豚的繁殖期。幼豚每天要吃奶上百次,幾乎與江豚媽媽“寸步不離”。“江豚是靠聲音聯系的動物,如果在哺乳期有劇烈的船舶活動,幼豚很容易被船舶噪聲干擾,與江豚媽媽失聯,甚至被沖到淺灘餓死。”王克雄說。

            省生態環境廳呼吁,在江豚經常出沒的水域,請市民不要釣魚,岸邊觀賞即可;如發現江豚擱淺,第一時間與漁政部門聯系。(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弦 通訊員 李斌)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江豚 江豚保護 長江禁漁 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