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子島在公告中強調,海洋生物的增殖和養殖無法及時做到對于生物死亡的預警提醒,亦無法有效實現避免死亡結果的發生。
同時,公司表示,目前國際、國內尚未有對生態指標、生物指標進行關聯評價標準的研究。
扇貝死因是什么?
在2019年11月16日下午的專家座談會上,一家養殖企業負責人在匯報情況時,就其公司十幾年養殖情況進行分析,認為在多次采捕過的區域,一般就會出現嚴重死亡的情況,拉網采捕的次數越多,情況也會越嚴重。一家大型水產公司負責人表示,扇貝死亡情況每年都有,也有部分海域是好的。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引發的死亡,可能有海流變化 、海洋氣候變化等方面因素,確實說不明白。
獐子島負責匯報情況的技術人員當時表示,對于扇貝的死因,公司技術部門初步認為,競爭性品種擴張、養殖規模過大、苗種應激、養殖模式單一、缺乏對環境突變的預防機制、病原感染都有可能成為大規模死亡的原因。但具體是哪方面因素引發的,尚不能判定。
在座談會上,中國海洋大學慕永通教授表示,實際出海考察情況顯示,幾家企業陳述客觀屬實。對于此次受災,要把整個北黃海都放進關注的范圍,對扇貝死亡原因的求證過程要嚴謹,不能簡單地輕易下結論。如對底質的變化就不能僅關注物理形態的變化和簡單的水質數據,餌料方面不僅要關注數量,也要關注其對于扇貝的“適口性”。
參與調研的王崇明教授,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病害領域的專家,他認為競爭性品種的大幅擴張,對扇貝底播養殖,或是一種潛在的危險。
“據《中國漁業年鑒》數據,2018年我國貝類總產量是1400萬噸,其中增長幅度較大主要是蛤和牡蠣,其中牡蠣的濾食率比較高,是扇貝的競爭性品種。”王崇明教授當時在會上表示,已知的兩種病毒中,牡蠣皰疹病毒宿主比較寬泛,對貝類危害也較大。在其對牡蠣的監測中,牡蠣皰疹病毒呈現不好的趨勢,2019年首次檢測到該病毒,南方某省的牡蠣2019年也發現了這種病毒,包括牡蠣等品種在內的濾食性貝類在北黃海的快速擴張,或對養殖產業帶來風險。
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研究員梁玉波博士每個月都會對相關海區進行監測,積累了豐富歷史數據。其分析,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北黃海海域和渤海海域正呈現嚴重的酸化問題,帶來的就是海藻小型化、有毒化,甲藻越來越多,適合扇貝進食的硅藻卻越來越少。此外,陸源大量氮源排往海里,引發海水氮磷比嚴重失衡,已從原來的1:16變成現在的1:40左右,對扇貝所需濾食的浮游生物影響也非常大。座談會上,梁玉波博士分析,環境因素或是扇貝受災死亡的一個誘因。
遼寧省海洋水產科學院的于佐安研究員從餌料角度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據其研究得到的結論,浮筏扇貝與底播扇貝的餌料結構并不一樣,浮筏扇貝以硅藻為主,底播扇貝以底棲藻和底棲碎屑為主。據其監測到的大連周邊海域數據,餌料豐度方面往年是2月份-3月份高,5月份-6月份低,低的時候在每升1萬到2萬個左右。2019年的情況是2月份-3月份與往年持平或略低,5月份后大幅升高,高的時候每升海水20萬個至30萬個,這個數值應得到關注。
一份綜合調研結論認為,底播蝦夷扇貝大量死亡,是海水溫度變化、海域貝類養殖規模及密度過大、餌料生物缺乏、扇貝苗種退化、海底生態環境破壞、病害滋生等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海水養殖還要不要做?
接連幾次受災,為進一步控制風險,近年來,獐子島制定的一個重要戰略就是“瘦身放海”。“瘦身”就是處置一部分非核心資產,“放海”就是進一步壓縮底播蝦夷扇貝規模。
為進一步關閉海上敞口風險,2019年12月13日,獐子島第七屆董事會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放棄部分海域的議案》,同意放棄海況相對復雜的海域約150萬畝。
根據公司的規劃,自2020年開始,以優化適合本地生態系統條件的蝦夷扇貝新技術、新良種、新模式,每年中試蝦夷扇貝約10萬畝,基本關閉底播蝦夷扇貝增養殖風險。
“海水養殖是食品安全糧食安全的重要部分,全球范圍內都在加強對海洋的探索,我們不能遇到困難就放棄。海洋開發是獐子島六十余年的發展根基,我們一定要守住。”對于縮減養殖面積,獐子島董事長吳厚剛近日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獐子島所有的海洋開發項目中,目前只有扇貝一個品種出現意外,鮑魚、海參、海螺、海膽、牡蠣等品種發展的都很好。目前針對扇貝受災所進行的調整,只是品種結構上的調整,海水養殖仍是公司的核心主業之一。公司并不是不發展海洋,而要是要更強化海洋。”
對于公司推進的資產處置瘦身計劃,吳厚剛表示是為了進一步聚集主業。
“公司前些年效益比較好的時候,平臺和業務涉獵較廣,目前處置了一些資產,有些效益現在看起來還不錯,主要還是為了進一步改善機制。”吳厚剛講到,“通過進一步聚集主業,建立示范區,尋求進一步的標準提升,通過資源保護、科技創新,來讓公司變得更‘健壯’。”
記者從獐子島了解到,公司計劃保留相對優質的海域約85萬畝,其中55萬畝用于海參、海螺、鮑魚、海膽、牡蠣、藻類、魚類等資源養護和養殖,30萬畝用于抗逆性蝦夷扇貝和大西洋深水扇貝等優良品種的底播增養殖中試和探索。
“準備保留的這85萬畝是傳統的優勢產區,都在獐子島四個島的近海,我們放棄了風險相對較大的遠海等外圍海域,核心資源區并沒有放。”吳厚剛補充道。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獐子島“扇貝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