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前,每一個人都要面對健康威脅和生活挑戰。心理的承受、認知的把握、情緒的穩定、行為的應對、智慧的處理、人際的支持、團隊的合作,就成為在心理方面是個強者的核心要素。大學生應該在心理上是健康的、在人格上是完整的、在態度上是積極的、在情緒上是樂觀的、在行動上是智慧的、在生活上是互助的。戰疫的勝者一定首先是一個心理的贏家!”這是全省高校心理咨詢服務專家團隊、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心理學系葛魯嘉教授對全省高校學子的深情寄語。
三月初,吉林突發新冠疫情,全省高校進入封閉管理狀態,學生在寢室進行線上學習。針對疫情和封閉管理給學生帶來的心理壓力,省教育廳立即行動,組建了由26名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組成的全省高校心理咨詢服務專家團隊,面向全省高校師生開展咨詢服務和心理疏導。
吉林醫藥學院馮桂梅是團隊中的一員,每周一上午八點半,她都會準時坐在電腦前,登錄一個特別的QQ號碼。特別在哪?因為400多名好友,馮老師都不認識,只知道他們是在疫情期間前來進行心理咨詢的學生。“每天打開QQ的時候,真是既希望有孩子來咨詢,我能答疑解惑,幫助他們解決心理方面的問題,陪他們共同度過眼下的難關;又不希望好友的頭像閃動,那樣就說明我們學生的心理狀態都很好、身心都很健康。”馮桂梅說。
專家團隊分成七個工作小組,每天三個班次輪值服務,早上八點半至晚上八點半開展工作。從三月中旬運行至今,實現咨詢預約231人次,完成咨詢229人次,覆蓋38所高校,解決了178人次關于疫情、學業、人際關系、自我認知等問題帶來的心理困擾。同時,第一時間選派心理教師對吉林農業科技學院、長春大學進行支持和幫助,通過熱線咨詢、“為心護航、快樂相伴”等線上心理支持活動,幫助疫情期間的學生提高情緒管理和調節能力。
被隔離在學校招待所的長春理工大學小朱同學,因為外出就醫曾經被隔離過,此次是她第二次被隔離。當她接到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老師電話時,俏皮地說:“老師,我應該算是心理咨詢中心的VIP客戶了吧,咱們上次沒聊完的現在可以接著聊啦。”疫情發生后,長春理工大學迅速成立了心理工作專班,對疫情防控期間的心理咨詢、危機干預、課程教學、心理診療、隔離師生的心理援助等工作進行全方位部署。開通了熱線電話和網絡心理咨詢服務平臺,心理咨詢師24小時在線為學生提供服務。與校內外隔離學生建立了一對一聯絡機制,每天進行1-2次心理隨訪,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截至目前,累計與隔離學生通話2000余人次,開展團體心理輔導10余場,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近百件。心理咨詢中心肖老師說:“同學們多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會有更多的心事和情緒,所以越是到晚上越要盯緊電話和QQ,生怕錯過同學們的任何求助信息。也真的沒有想到,幾乎所有來電話的同學都關心我每天咨詢會不會辛苦,家里物資是否充足,一想到他們心理壓力這么大還關心自己,瞬間被同學們清澈的善意溫暖到,就像打了強心劑一樣!”
“如果組織需要,我定沖鋒在前”。這是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師周可心在疫情之初主動向學校“請戰”時的話語。在接到學校通知后,周可心連夜趕往學校投入到緊張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在第一時間進駐校內隔離點后,周可心不顧自身安危,每天在充滿危險的隔離賓館兩棟樓內按屋敲門核對人員信息、準備備品、體溫監測、分類發放藥品、帶隊核酸檢測、負責人員轉運、環境消毒、心理疏導……疫情初期,工作太忙人員緊張,他不得不跑步前進,在進駐隔離點的第二天便不小心摔傷膝蓋和腳。就在這種情況下,他頂著淤青和疼痛,硬是走壞了三雙襪子。
周可心平均每天只能睡一到兩個小時,如果遇到連夜轉運就只能24小時工作。而就在這僅有的休息時間之內,他還是要及時回復學生的私信,告知醫療情況,溝通下一步方案,對學生進行心理安慰和情緒疏導。“作為一名專職的心理咨詢師,我深刻知道在這種時刻,‘陪伴’在學生身邊是多么的重要。”他半開玩笑地說,“我可能也需要給學生道個歉,他們經常是凌晨睡著后才能收到前一天早上發給我信息的回復。但只要我有時間,哪怕是半夜,我也會拿起手機給學生留言。我要讓他們知道,無論發生什么事情,他們都可以相信我們,相信學校,相信組織。我們不會拋下任何一個人。”
疫情發生后,省教育廳第一時間啟動大學生心理疏導工作,針對封閉管理、隔離管控等不同情形學生進行分類心理輔導。建立了疫情期間大學生心理問題會商制度,成立專家會商團隊,每天根據高校疫情形勢變化,及時總結研判,有針對性地提出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建議,以工作提示的形式印發各高校心理疏導工作專班。
在省教育廳的安排部署下,全省高校成立67個心理疏導工作專班,建立了院系領導干部、心理教師、心理疏導員與重點人員及隔離點學生“一對一”線上心理疏導機制,開展細致入微的心理咨詢輔導,針對心理異常情況和心理危機提前進行干預,避免了因長時間封閉管理而引發各種心理狀態異常,有效緩解了學生心理壓力。
“心理解憂箱”“訴說疫情的煩惱”“寢室生活幸福小事”“網課拍了拍你”“隔離生活中的考研生”等調查,這是吉林外國語大學心理戰“疫”決戰清零攻堅期間開展的工作。疫情發生后,學校推出了“疫情中的心理重建”等四個“心理講堂”,按照“全覆蓋+快捷化+網絡化”原則,優化學校心理預警干預體系,迅速啟動“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二級學院心理指導室—班級朋輩心理咨詢員—寢室朋輩心理咨詢員”四級聯動工作機制,共同做好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識別、預警、研判、干預及應急處突等工作,系統性、制度化提升對學生心理危機的預判和處置能力。聚焦“重點人”,提供“一對一”“定制化”心理咨詢服務,組建網格化朋輩互助團隊。依托“吉林省朋輩心理咨詢工作室”,通過開通24小時朋輩心理傾聽熱線、QQ咨詢、心理郵箱等途徑,開展朋輩支持關懷工作。通過“心靈彩虹表”監測做好日常排查,掌握每名學生的心理狀態及發展趨勢,多維度分析測評數據、鑒別評估情況。讓危機事件控制在萌芽狀態,用溫暖、輕松、共情、關懷來幫助、化解學生心理問題。
吉林師范大學組織編撰了《大學生心理抗疫自助手冊》,創作團隊進行了近千人的調研,選擇“吉小馨”的名字作為主人公,從倡議書、總則,到學習、人際、自我、生涯四篇二十個主題,堅持專業性、針對性、操作性、可讀性原則,幫助大學生認識、了解和掌握心理規律,實現科學自助。長春大學則圍繞“快、準、嚴、細、實”工作標準,按照“一人一策”工作要求,制定個性化解決方案,精準細致推進心理疏導工作。
截至目前,全省高校開通心理咨詢熱線電話、郵箱、QQ、微信等咨詢服務平臺836個,累計開展線上咨詢、主動干預處理個案1.44萬人次。1.6萬余名心理志愿者與學生開展“一對一”對話近21萬人次,解決心理問題5000多例,心理危機干預300多例。各高校制作推送心理防疫信息4800余篇,閱讀量累計達105萬人次。
關愛無微不至,用“心”送去溫暖。在抗“疫”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吉林高校用一系列“組合拳”,為學生搭建心理“防護墻”,筑牢抗疫“心理防線”。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