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這一玉米標準DNA指紋庫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與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植物新品種測試中心、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玉米改良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共同協作建立。相當于玉米品種的身份證,為克服一品多品和一名多品提供了解決方案。對規范種業市場以及對玉米新品種權保護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
玉米“指紋庫”的背后,也是整個北京種業創新的縮影。去年4月,北京市5部門聯合發布《北京現代種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圍繞四大種業、12個優勢物種,組織開展四大行動,實施12項重點工程,提出到2022年實現北京現代種業的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和服務鏈協同發展能力大幅提升,現代種業建設成效突出。
目前進展如何?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副局級干部、第二十九屆中國北京種業大會執委會副主任鄭渝透露,12個重大工程基本都已于去年啟動,而今年又啟動了兩個大的項目。例如去年實行了小麥品種的更新換代,使五六萬戶農民受益,種子增產方面效果也比較明顯,種子新品種一般都有10%的增產效果。
聚焦“卡脖子”難題:品種資源、市場管理都不能少
全國十粒種,一粒自北京。數據顯示,北京聚集了全國80%以上的國家級種業科研力量,匯聚種業領域過半數的兩院院士;農作物、畜禽、水產、林果四大種業體系完整,每年育成各類農作物新品種400余個,“京科968”玉米品種累計推廣超1億畝,是當前全國春播玉米中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全國十強種業企業有3家在北京,世界前十強企業均在北京設立分支機構……
據悉,立足發展新階段,北京也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種業工作的決策部署,按照農業農村部和科技部的要求,全力打造種業之都,建設種業創新中心,編制并組織實施《北京種業振興實施方案》,為國家種業創新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透過北京,全國種子事業也面臨著新形勢,新任務。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要求打好種業翻身仗。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強調了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要打好種業翻身仗,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中央對種業的重視,可見一斑。
鄧光聯表示,“目前我們提種業‘卡脖子’,說的是大種業范疇,除了農作物種業外,還包括畜牧種業和水產種業。僅就農作物種業來說,我們是人口大國,要解決吃飯的問題,是頭等大事。不僅如此,肉、奶、水產品需求量也很大,這些其實都要農作物糧食進行轉化。水稻、小麥是我國的強項。卡脖子的點就表現在玉米,‘卡’點主要在種源上,因為玉米原產于南美,品種資源不在我國,目前我國玉米產量只有發達國家的60%,問題主要出現在品種資源缺乏,要獲取優良的自交系就成為大難題,就很難培育出高產優質的品種。大豆方面的差距,國外有轉基因,我們只有非轉基因。此外很多特有的蔬菜我們也需要進口,一旦出現問題,就相當于‘斷鏈’了”。
“解決這些問題,首先在品種資源方面,要創新,要突破。還需要加大投入,市場管理、基地建設、市場監管等跟上,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來支持,種業振興指日可待。”鄧光聯總結道。
(北京商報記者 楊月涵)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