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的年味向來體現在餐桌上。吃什么、怎么吃,各地總有長期流傳下來的“規矩”與習俗。在湛江吳川,過年期間,除了那道必不可少的白切雞以外,生菜也是餐桌上熟悉的身影。
“準備開飯啦,你們先喝湯,我再洗個生菜就可以了。”在一道道做法復雜的硬菜完成后,林媽媽招呼著家人來吃飯,而她則開始準備最后一道菜——將水龍頭調至冷水檔,一片片地剝開生菜葉,反復沖刷,瀝水,擺上餐桌,仿佛這盤不經任何烹飪加工的生菜才是這頓盛宴的點睛之處。與大魚大肉相比雖顯得樸素,但此刻這盤生菜確有它獨特的意義。
過年期間,生菜在吳川人的餐桌上有獨特的意義。 林思思 攝
過年期間,吳川人吃飯時有用生菜包著菜肴吃的習俗,叫做“包生”。將生菜剝開洗凈,取一片巴掌大的生菜葉,再夾上幾種喜歡的菜肴,包卷起來細嚼。生菜的葉子清脆鮮嫩,與菜肴的味道融合在一起,一口咬下,滿口生津,唇齒留香,回味悠長。
放進自己喜歡的菜肴。林思思 攝
放進自己喜歡的菜肴,包卷起來。林思思 攝
用于“包生”的生菜,一般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菜葉要夠大,能夠同時包裹幾種食物;二是要新鮮脆嫩,滿足口感,也就是吳川人所說的“脆口”。林媽媽在洗菜時特意將此前使用的溫水調為冷水,就是為了最大程度維持生菜的“脆口”之感。
包生所用的生菜需足夠新鮮。林思思 攝
而包裹的菜肴,也有講究。“包生,要包燒豬肉、粉絲和茨菇。”這是林媽媽傳統的“包生”習慣。燒豬肉,即脆皮燒肉,皮酥脆、肉甘香,而這“嘎嘣脆”的口感正好與生菜的清脆完全契合。此外,燒豬是廣東人祭祀、拜神的常用品,寄托著人們發家致富和身體健康的美好祝愿,而粉絲象征著長壽,茨菇寓意著生子。作為承載物的生菜,本身便有“生財”之意。“吃包生,重要的是吃個意頭。”在林媽媽看來,味道與口感是次要,美好的寓意才是“包生”的價值所在。
不過,對于菜肴的選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在沒有一只雞可以活著過年的吳川,不包白切雞說不過去吧。”在土生土長的吳川人梁小姐的“包生”菜肴清單中,經典的白切雞是她的首選,而白切雞加粉絲是她的固定搭配。
包生時放進湛江特色菜——白切雞。受訪者供圖
“有肉就行,生菜和肉才是絕配。”對無肉不歡的沈先生而言,“包生的是生菜與肉的結合,過年期間總是大魚大肉的油膩感,只要用新鮮的生菜包裹著,就會讓肉的口感變得清爽。而沈先生將此稱為“傳統習俗在5G時代中發揮的實用價值。”
也許過年吃“包生”的習俗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中,有了新的解讀,但它的美好祝愿不會因此改變:盼新的一年,依然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