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冬奧會的廣東籍志愿者:小小螺絲釘熱心服務,獲得外國記者感謝信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特派記者 付怡 柴智 王莉 郝浩宇

            圖/受訪者提供

            “廣東老友在MMC(主媒體中心)祝大家新年快樂,恭喜發財,掂過碌蔗!”2月1日春節當天,在北京冬奧會主媒體中心的廣東籍志愿者們,通過視頻向全國人民發出粵語新春祝福。其中,來自廣東中山的黎穎芊是中國傳媒大學英語專業大四的學生。而在張家口山地轉播中心擔任驗證點員的中國傳媒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研究生李琪琪則在除夕當晚,向其他志愿者分享了家鄉廣東的特色美食鯪魚罐頭。能夠親身參與本屆冬奧會,作為一顆小小的螺絲釘為這一體育盛事服務,兩位來自廣東的同學說,親眼見證就是最大的收獲。

            無論是主媒體中心還是張家口山地轉播中心,志愿者們最常接觸的就是媒體記者和轉播商。受到疫情影響,不少外國媒體早早就來到中國,為冬奧會報道做準備。1月3日,黎穎芊作為第一批入駐閉環內的志愿者之一,開始為轉播商服務。“轉播商入境時,我們需要提前知道他們的航班信息,有多少人來,有哪些器材入境等等;入境之后,他們的住宿、交通等日常保障,我們也幫助他們進行協調和安排。”

            進入閉環40多天來,黎穎芊說,最難忘的回憶就是現場觀看冬奧會開幕式。2月4日下午13時30分,主媒體中心數千名記者陸續登上大巴,前往鳥巢,準備觀看晚上的開幕式。黎穎芊作為引導員在室外場地舉著寫有“媒體Media”的指示牌,為過完安檢的記者們作指引,乘坐對應大巴。迎來送往中,黎穎芊在零下6度的室外站了2個多小時。期間,有不少外國媒體拍下了寒風中的志愿者。還有外國記者走上去,問道:“我能和你拍照嗎?”黎穎芊又感動又驚訝,那一刻,她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白費。

            服務完媒體記者后,黎穎芊和其他志愿者一起,登上了前往鳥巢的大巴。“開幕式的第一個音符響起,我就想哭,心潮澎湃。”回憶起現場觀看冬奧會的情景,黎穎芊仍難掩激動,“其實現場有一些科技特效,在電視上看效果更好,但我能夠在現場第一秒感受到冬奧的氛圍,還是特別激動。”

            黎穎芊在開幕式上

            在張家口山地轉播中心的李琪琪沒有機會現場觀看冬奧會開幕式,但她也有自己的“獨家回憶”。1月23日上崗的第一天,李琪琪就接到一個“臨時任務”,協助外國轉播商將機器送到場館指定位置。“雖說自己是學語言的,但是突然給我這個任務,心里也挺沒底的,擔心和對方說不清楚。”李琪琪回憶,當時她強迫自己冷靜下來,“我在電話里向對方了解了有哪些機器,并且告知了他場館的具體位置。”事情得以成功解決,李琪琪也松了一口氣。“本來我覺得是很小的一件事,沒想到幾天后那位外國媒體人專門給我寫了一封感謝信,團隊的老師還特意裱了起來。”這讓李琪琪感受到,再小的志愿服務,也能溫暖人心。

            李琪琪

            據悉,主媒體中心和張家口山地轉播中心的志愿者,有不少是中國傳媒大學、外交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等北京高校學語言的同學。因為不能回家過年,同學們想出許多閉環過年的點子:舉辦春節聯歡會、貼春聯、用方言錄制拜年視頻等。

            張家口山地轉播中心的餐廳沒有粵菜供應,李琪琪說,過年那段時間自己太想吃粵菜了,就在場館里的便利店訂購了佛山的鯪魚罐頭,和其他同學分享。“他們也覺得很好吃。”從小在廣東長大的李琪琪,還展現了不同于其他地方同學的廣東特質。為了幫助志愿者們增強體質,場館發放了中藥飲品,“其他同學都覺得苦,但我是廣東人,所以覺得很好喝!”

            沒能回家的春節,黎穎芊和李琪琪都覺得有點孤獨,但身處冬奧會的熱烈氛圍,很快讓兩個年輕人恢復了活力。談起冬奧志愿服務的收獲,李琪琪表示:“雖然我們做的事情都比較瑣碎,但我相信每件小事都有它的意義。”黎穎芊則說:“能夠親眼見證冬奧會就已經是收獲。”

            關鍵詞: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