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癥新冠肺炎患者的人體免疫防御路徑發生“變道”,在這個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么?3月8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風濕科中澳個體化免疫研究中心卡羅拉·維努埃薩(Carola Vinuesa)課題組在《免疫》期刊發表評述文章,從多角度探討人體B細胞發育路徑在各種病理條件下的不同作用,為感染和自身免疫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靶點和方向。
免疫系統是機體天然的防御武器,它構筑了多重防線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其中B細胞介導的抗體應答是免疫系統的重要防御機制。B細胞主要通過兩種路徑發育成為抗體生成細胞:生發中心(GC)路徑和濾泡外(EF)路徑。生發中心路徑通過長時程的親和力篩選,為機體長期提供高親和力抗體防御;濾泡外路徑通常產生低親和力抗體,為機體提供快速保護。
鼠傷寒沙門氏菌(STm)是人和動物腸道主要病原菌之一,它隨污染的水和食物進入宿主,具有廣泛的致病性。此病原菌非常狡猾,它會破壞B細胞生發中心應答,并影響機體產生長壽命的免疫記憶和抗體防御。
近期,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Adi Biram等研究人員發現,鼠傷寒沙門氏菌等細菌感染能從骨髓中募集單核細胞,并通過IFN-γ和TNF-α依賴的方式損壞B細胞代謝適應,最終抑制生發中心應答。
研究人員表示,B細胞主要通過濾泡外而非生發中心路徑分化成熟,不僅常見于鼠傷寒沙門氏菌等細菌感染,還是自身免疫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SLE)致病性B細胞應答的主要特征。這種特有的聯系為感染驅動自身免疫提供了重要依據。
此外,B細胞生發中心應答路徑向濾泡外路徑的轉換是重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重要表型特征,是患者較差愈后的指示標。因此,深入研究B細胞發育調控的不同路徑,將對感染和自身免疫病的防治產生重要影響。
專家表示,該研究論文從多角度探討了B細胞兩種發育路徑在細菌、病毒感染及自身免疫病等病理條件下的不同作用,深化了人們對B細胞生發中心應答和濾泡外應答的平衡調控因素的理解,為感染和自身免疫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靶點和方向。(作者:張思瑋)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