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記者來到佛山吉田村全國首個商用無人水稻農場見證一場“特殊”的春耕
羊城晚報訊 記者梁正杰、實習生梁晶晶、通訊員明宣攝影報道:22日,記者來到佛山市高明區更合鎮吉田村,走進全國首個商用無人水稻農場見證一場“特殊”的春耕,近距離體驗智慧農業,感受科技助農的魅力。
精準控制稻種播在旱地里
佛山高明區更合鎮吉田村的智慧農業園區去年由吉田村聯手多個單位共建。其中佛山市中科農業機器人與智慧農業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科智慧農業創新研究院”)建設的國內首個商用“無人水稻農場”應用示范項目是最大的亮點。在“無人水稻農場”,水稻的耕、種、管、收整個種植與收獲過程全部采用無人操作智能化設備進行管理。
記者在現場看到,在“無人水稻農場”的稻田上行駛著一臺旱直播機,這臺旱直播機的旁邊還有一輛幅寬12米的噴灑機在作業,這些農機設備都是無人駕駛,基于5G和北斗衛星導航技術,實現水稻耕、種、管、收全流程無人化操作。農田的上空一臺可裝載20升藥劑的無人機正在飛行。記者在現場看到,農戶通過提前對農田打點定位,規劃最優路徑,農機自主完成播種作業。
最讓人稱奇的是,播種并不像傳統水稻育秧那樣在水田里進行。據介紹,這正是“無人水稻農場”的神奇之處。農戶可以通過云管控平臺迅速掌握農田的酸堿度、降雨量、溫度、風速等條件,實現精準補給,節約利用資源,真正實現智慧種田。
未來一部手機管理一個農場
播種不彎腰、插秧不下田、田間灌溉自動化管理……在吉田村,一系列由中科智慧農業創新研究院自主研發的技術創新成果,已經逐步派上用場。“無需人工耕種,更無需人工駕駛。”中科機器研究院院長、華南農業大學教授鄒湘軍介紹,去年3月,中科智慧農業創新研究院將無人指揮農機設備引入吉田村,順利完成了農田旋耕、激光平地以及30畝早稻的播種作業,播種速度達到每小時25畝。產量相比人工種植提高了200-300公斤/畝,種植成本降低了200-300元/畝。今年,高明區將再發展1000畝無人耕種的稻田。
佛山市中科農業機器人與智慧農業創新研究院工程師陳觀海介紹,整個園區將打造成一個智慧大腦,除了有pc端與平臺端,在手機端也能夠實現便捷操作。比如在機器控制界面,它可以集成采摘機器人、拖拉機、噴霧機、運糧車、收割機整合在一個小程序的平臺里面來實現控制的功能,包括所有實時數據與溯源管理參數都能通過手機上顯現出來。換言之,一部手機管理一個整個農場!
智慧農業吸引村民回村投資
“自從去年開發無人機種植以來,吸引至少十名村民回來參與投資和操作系統。”吉田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鐘志強表示,只要懂智能手機就能操作機械。村民麥興根原來從事裝修工程,現回來參與投資智慧農業的建設。
鐘志強介紹,前期投入了400萬元購買了無人機設備,包括無人旋耕機,激光平地機,旱直播機,無人收割機,運糧車,水果采摘機器人等。去年早造米由于增加噴硒技術,每擔谷銷價由原本200元,增長至600元。今年根據土地集約的情況再擴增無人水稻農場的建設,或直接與村民共建無人水稻農場,提高機器的使用率。
關鍵詞: 智慧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