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點 > 正文

            臨期食品變得異常“火爆” 臨期食品市場為何角逐愈發激烈

            最近,有關臨期食品的話題沖上微博熱搜,還引來多家資本入局。據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零食行業總產值規模超過3萬億元,即使按1%的庫存沉淀計算,臨期食品行業市場規模也有望突破300億元。臨期食品為何“火”起來了?貨源從哪里來?經濟日報記者日前就此進行調查。

            最近,臨期食品“火”了起來,相關話題在全網熱度不減。

            微博上,“年輕人買臨期食品來減少浪費”這一話題閱讀量已突破1億,B站上有關臨期食品的視頻最高播放量近60萬次,知乎上“帶你了解臨期食品”的文章熱度近2萬,小紅書上臨期食品的相關筆記超過2600篇……不僅如此,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食品安全抽檢監測司還委托食品安全權威專家,制作了科普短視頻《臨期食品,可以買嗎?》,向消費者介紹和解讀臨期食品安全知識,并提出合理化建議。臨期食品“忽如一夜春風來”,出圈的同時也讓更多資本嗅到商機,紛紛入局。

            臨期食品貨源從哪來

            臨期食品并不是一個新概念。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告訴記者,早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就有了臨期食品市場,當時以售賣臨期進口食品為主,滿足了一部分消費群體的多維消費需求。

            時至今日,臨期食品早已變了“樣”——最新研究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零食行業總產值規模超過3萬億元,即使按1%的庫存沉淀計算,臨期食品行業市場規模也有望突破300億元。

            記者實地探訪了北京的“好特賣”“嗨特購”“東羅西搜”等食品折扣店,這些店內銷售的產品基本為市場普遍售價的2折至6折。通過比對產品包裝上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記者發現,貨架上的食品距過期至少都還有2個至3個月,有的甚至達半年以上。

            目前,我國對臨期食品的界定還沒有統一標準。業內普遍遵循的規則來源于原北京市工商局2012年出臺的《臨近保質期限食品銷售專區制度》。該制度規定,根據食品保質期長短,納入臨期食品范疇的食品為其保質期期滿之日前45天至1天不等。

            根據這一定義,“好特賣”等門店銷售的產品多數并沒有臨近保質期,該不該算作臨期食品?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告訴記者,“一般商家都會有一個內控的時間,不能隨便往貨架上放,但提前多長時間可以靈活操作?臨期食品沒有準確定義,如果有較大折扣,那就可以當臨期食品看待”。

            “東羅西搜”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商超體系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則,食品保質期過去三分之一,就無法進入商超流通,剩下的就會淪為臨期產品,成為各大食品折扣店貨架上的商品。

            “從供應端來看,臨期食品的貨源主要分3種,一是大型商超下架的產品;二是電商平臺的退換貨;三是經銷商手里真正進入臨期的產品。”臨期食品行業從業者田云告訴記者,“臨期食品的貨源并不穩定,主要根據正期食品的銷售情況而定。產品在正期時賣得好,那么臨期的貨就會相應減少。”

            因而,臨期倉庫成為臨期食品供應鏈上的重要一環。“東羅西搜”的工作人員坦言,“擁有倉庫的品牌折扣店,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優勢。如果個人想開臨期食品店,貨源會比較零散,找起來比較困難”。

            田云介紹說,臨期倉庫可以作為一個中間商對接一些小規模經營者。不過,到臨期倉庫進貨,須讓供貨商提供生產許可證、產品出廠檢驗報告單等相關證明,驗證其資質。

            “在臨期食品市場,貨源很關鍵,經銷商的倉庫如果不規范,比如溫度控制等環境保障不到位,有的產品到臨期時可能已經不能食用了。”朱丹蓬告訴記者。

            為何角逐愈發激烈

            過去,臨近過期的食品在商超、便利店會被降價促銷,吸引的多是中老年人。如今,隨著消費觀念的轉變,年輕人開始追求價格打折而美味不打折的消費體驗,購買臨期食品逐漸成為一種新風尚。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臨期食品 貨源 浪費 臨期食品市場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