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元充值100元話費。”前不久,天津市民王先生在收到的快遞盒上發現這則二維碼廣告。他覺得很劃算,掃碼并按廣告指引支付了19元,結果根本沒有充值到話費,而是顯示其開通了某App會員。據報道,不少人都遇到過快遞盒上的二維碼陷阱——有的充值后沒有得到相應的優惠,有的下載了一堆App也沒有獲得獎品。
“天大的秘密!掃一掃可以領100元”“先別拆!掃碼領大額現金紅包”“別扔!掃碼1元抽手機”……隨機翻翻快遞包裹,類似的二維碼廣告真不少。有的廣告直接是印在快遞單上,融為一體,還有的是張貼在快遞包裝箱上面,類似電線桿上的“小廣告”。這些廣告往往頗具誘惑力,實則是忽悠人的圈套,不但無法領取相關福利,還可能帶來更多糟心事。比如,帶有“流氓軟件”,自動下載了一堆無用的App;誘導填寫身份信息、支付相關費用,導致出現信息泄露、財產損失;誘導消費者購買商品或為各種App、公眾號引流等等。
據公開數據,2021年我國快遞業務量達1085億件,支撐網絡零售額接近11萬億元。而近期安徽省消保委對1111份快遞單樣本進行測試、統計和分析發現,674個樣本中含有二維碼廣告,占比達60.67%。其中,出現最多的廣告是某平臺的“天天領現金打款秒到賬”活動,占比39.32%。
如此大量的快遞廣告,不僅引發多數人的反感,顯然也給消費者造成了誤導,涉嫌侵犯消費者權益。此外,此類二維碼廣告涉嫌隨意收集個人信息,若將所獲信息不分類型、不加區分地用于互聯網商業行為,可能會造成個人信息泄露,甚至會導致電信詐騙等案件。
問題在于,這些快遞廣告究竟從哪兒來的?為什么沒有人管呢?有關調查發現,快遞公司、購物平臺、驛站等主體互相推諉,“有人貼沒人認”。目前,關于快遞單上是否可以印廣告、印什么樣的廣告,還沒有明確規范。二維碼廣告制作成本低、獲利高,快遞的流動性強、傳播廣、難以追查。再加上一般消費者被忽悠的金額較小,即便“中招”也不會花精力追究。諸多因素,使此類灰色生意暗流涌動,快遞廣告層出不窮。
然而,不管“廣告”發布方是誰,未經消費者同意,都不應該在給消費者的快遞包裹上推送“廣告”。有關部門應重視快遞廣告問題,出臺相應規范,補上監管漏洞,加強對快遞廣告的管理,對廣告和投放廣告的商家進行審批和監管,切實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快遞公司也有義務、有責任在為消費者提供包裹運輸服務過程中加強管理,快遞單打印系統應對此進行規范,選擇正規商家合作。與此同時,廣大消費者要提高警惕,對來歷不明的二維碼不要亂掃,切勿相信“天上掉餡餅”。(莊媛)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