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摘要:
5 月出口同比增長-7.5%,其中包含基數抬高的影響,但即便是扣除基數影響后仍略弱于前期趨勢值。如果沿用4 月出口的兩年復合增速,則5-7 月出口同比增速大致在-3.5%至-5%之間,實際上的5 月出口增速還要低一些。
2023 年5 月出口同比為-7.5%,低于4 月的8.5%。
(相關資料圖)
5 月存在基數抬高的影響,去年4 月和5 月出口同比分別為3.5%、16.4%。去年5-7 月處于疫后出口修復性增長的時段,同比增速均在15%以上。如果沿用今年4 月出口的兩年復合增速,則今年5-7 月出口同比分別為-3.5%、-4.1%、-4.9%。
區域結構并無特異性,對各目標市場出口均有不同程度放緩。從中國今年前5 個月出口結構來看,第一梯隊是東盟、歐盟、美國,占比分別是16.2%、15.4%、14.3%;第二梯隊是中國香港地區、日本、韓國,占比分別為7.5%、4.8%、4.6%;第三梯隊是印度、俄羅斯、英國、澳大利亞,占比分別為3.4%、3.1%、2.2%、2.2%。上述合計占中國出口的73.7%。
5 月對美出口同比增長-18.2%(前值-6.5%);對歐盟出口同比增長-7.0%(前值3.9%);對日本的出口同比增長-13.3%(前值11.5%);對東盟出口同比增長-15.9%(前值4.5%);對中國香港地區出口同比增長-14.9%(前值-3.0%);對俄羅斯出口同比增長114.3%(前值153.1%)。
從出口產品結構來看,形成拖累的一是紡織紗線、服裝、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均在雙位數負增長;二是手機、自動數據處理設備、集成電路等電子類產品,其中手機同比增速只有-25%;增速較高的一是汽車,5 月單月同比124%,累計同比也在108%左右;二是船舶,單月和累計同比增速均在20%以上;三是通用機械設備,單月同比為7.5%。這一結構和前期變化不大,反映的宏觀背景包括海外消費品去庫存、全球消費電子低迷期,以及國內汽車、船舶等中高端制造產品全球競爭力的提升。今年前5 個月汽車出口占中國整體出口的比重為2.8%,較去年底的1.7%進一步上升。
5 月手機出口同比增長-25.0%,低于前值的-12.8%;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同比增長-10.9%,高于前值的-17.0%。
集成電路出口同比增長-25.8%,低于前值的-7.3%。
5 月汽車出口同比增長123.5%,低于前值的195.7%;船舶同比增長23.5%,低于前值的79.2%;通用機械設備同比增長21.0%,高于前值的13.3%。
關于出口有兩個經驗規律:一是出口同比基本同步于CRB 或者PPI 同比;二是出口同比大致同步于海外制造業庫存同比。我們理解主要是因為前者代表出口價格的周期;后者代表出口量的周期。從本輪周期來看,我們粗略預計價格可能于二季度末見底,量可能于三季度見底。簡單來說,出口的基本面尚未見底,但典型下行周期已度過大半。
從截至6 月的CRB 指數數據看,3-6 月CRB 同比分別為-13.0%、-14.0%、-14.2%、-11.9%。7 月起CRB 指數基數將顯著下降,同比降幅繼續收窄具有較大概率。
從美國制造業庫存來看,本輪庫存周期2022 年1 月前后觸頂,至2023 年二季度是第6 個季度,經驗上美國一輪去庫存周期一般7 個季度左右。4 月庫存(全部制造業除國防)同比已降至只有2%左右。
進口仍在同比負增長但降幅有所收窄,顯示內需并未較4 月進一步變差。從主要產品進口量來看,目前處于雙位數負增長區間的主要是集成電路、汽車、鋼材等;增速比較高的主要是大豆、成品油、原油等。從大的周期來看,進口目前處于經驗底部區域。
5 月集成電路進口同比增長-13.8%,高于前值的-15.5%;汽車進口同比增長-17.1%,高于前值的-33.3%;鋼材進口同比增長-22.1%,高于前值的-39.6%。
5 月大豆進口同比增長24.3%,高于前值的-10.2%;成品油進口同比增長126.7%,低于前值的196.0%;原油進口同比增長12.3%,高于前值的-1.4%。
一季度GDP 增速一度處于市場預期上限,其中汽車、消費電子等高技術制造業等鏈條形成約束,但服務業恢復式增長,出口、地產起步超預期。二季度以來服務業高斜率修復階段結束,地產銷售等指標又有所走弱,總需求不足的特征有明顯上升。5 月出口邊際放緩將進一步強化總需求不足的邏輯。一季度政治局會議曾指出,恢復和擴大需求是當前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關鍵所在。短期穩增長、擴內需的概率上升。
核心假設風險:宏觀經濟和金融環境變化超預期,地產下行風險超預期,通脹階段性下行超預期,海外加息的影響超預期,海外經濟下行導致出口下行超預期。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