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這個人們最看重的傳統節日即將到來。近日,中青校媒就“春節儀式感”相關話題面向全國217所高校的大學生發起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4531份。調查顯示,92.30%受訪者認為過年需要儀式感,其中44.91%受訪者非常重視過年儀式感。65.33%受訪者認為,過去和現在的“過年儀式感”有差別,現在產生了很多新的過年儀式。
春節是中國人最看重、最具儀式感的節日。什么時間貼春聯、什么時間包餃子、什么時間拜年……這些既定的程序,表面上看是一種形式,實際上就是一種儀式。春節年俗正是通過這些儀式,傳承著背后的文化內涵。
回望過去兩年的春節,由于受疫情影響,不少地方倡導“就地過年”,很多傳統過年儀式不能進行,“云年夜飯”“云拜年”“云紅包”成為不少人過年的新儀式,讓春節有了更多“數字化年味兒”。去年春節期間,央視播出快閃系列活動——新春唱響“我和我的祖國”,許多地方也舉辦了類似歌頌祖國、歌唱美好生活的快閃活動。適應社會發展,充分運用現代傳播手段,傳承和創新春節年俗,正成為越來越廣泛的共識。
過年“新儀式”和傳統習俗之間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過年的儀式雖然產生了很多變化,但傳統年俗蘊含的精神內核一直在延續,仍是團圓和辭舊迎新,是最濃烈的年味。無論在他鄉還是故鄉,無論是老傳統還是潮流“新儀式”,對親情的表達和對新春的希望都是熾熱的、醇厚的、向上的。
過年是咱老百姓一年里最溫暖、最幸福的期盼。我們不妨多點努力、多用真情,做好傳統習俗與現代元素的融合創新,以一種潮流又有意思的方式綻放出“新年味”。也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加重視節日文化的傳承,讓傳統節日承載的文化內涵永續流傳。(付彪)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