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綜合 > 正文

            五大戰略聚焦“多業支撐”產業轉型——陜西志丹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紀實

            志丹縣,原名保安縣,1936年6月為紀念“群眾領袖、民族英雄”劉志丹將軍更為現名。志丹縣因其紅色歷史而著名,今天的志丹縣,大力實施“現代產業富民、工業轉型強縣、文化旅游提升、改革創新驅動、綠色協調發展”戰略,經濟結構由曾經的“一油獨大”向如今的“多業支撐”轉變。聚焦產業轉型,志丹縣邁出了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步伐,2021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96.4億元,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三駕馬車”驅動現代農業發展

            “要想富,種富士;要脫貧,種紅星。”這句在志丹果農口中流傳較廣的順口溜,道出了蘋果產業在志丹的地位。當前,志丹縣蘋果種植由面積擴張向提質增效轉變、由分散經營向規模經營轉變、由粗放管理向精細管理轉變,全縣蘋果種植總面積穩定在30萬畝,年產值由2016年的1.8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7.2億元。

            距離縣城30公里的杏河鎮,是志丹蘋果集中連片種植區域之一。“我們積極鼓勵大戶參與果品推介會,大力培養新型經濟人和果商代辦,充分利用快手、抖音等社交平臺,已建成網絡銷售點1個、培養經理人24人。”杏河鎮黨委書記邢澤說,目前,杏河鎮已建成東、西、南嶺產業帶3條,年產值達1000萬元以上。

            在杏河鎮黨委的“花式營銷”帶動下,不少農戶將蘋果種植作為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全鎮現已注冊成立合作社23個,成立家庭農場160個,培育50畝以上大戶136戶、20畝以上大戶283戶,大戶面積達到全鎮果園總面積的一半以上。

            養殖產業也是志丹縣驅動農業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近年來,志丹縣先后引進新希望和東方希望兩大集團發展生豬養殖,在延安率先形成村集體經濟與規模養殖場“六統一”合作代養模式,并初步構建起“以果定畜、以畜促果、果畜結合”的循環農業格局。

            “現存欄有880多頭豬,一年可出兩欄,全年能為村集體帶來20多萬元的收益。豬場產生的沼液還可以用于澆灌果樹,節省了果園有機肥的開銷。”張渠便民服務中心王渠村集體千頭養豬場看護人李建光說。現年59歲的李建光是王渠村村民,如今夫妻倆都受雇在豬場打工,工資加土地流轉費收入一年就可達8萬元以上。

            從王渠村盤山而下,川道旁的沙灣村大棚種植示范園區里,楊家溝組村民王俊文開春種了兩棚西瓜,此時已經到了收獲的季節。“今年交替種了西瓜和西紅柿,兩個大棚一年純收入6萬元,我還種了七八畝玉米,還能增收2萬多元。”王俊文說,沙灣村像他這樣的種植戶還有18戶。沙灣村2021年棚均純收入達到2萬元。

            近年來,按照“集中規劃、分戶經營、規模發展、自主營銷”的模式,志丹縣溫室棚栽業發展風生水起。截至2021年,志丹縣蔬菜總面積已達3.23萬畝,產量達10.1萬噸,以胡新莊、保娃溝門、沙灣三大園區為中心,志丹縣設施農業向無公害和綠色有機方向發展。

            “下一步,將大力發展果品、瓜菜等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從農產品供給、物資流通、冷鏈倉儲等全產業鏈方面壯大一批涉農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形成產加銷協調、農工貿一體的融合發展格局。”志丹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韓鵬程表示。

            工業園區點燃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1990年,志丹縣打出了第一口油井,自此拉開了全縣工業現代化建設的序幕。在石油工業的輻射帶動下,圍繞油氣勘探開發、生產加工等衍生配套產業逐步興起。30余年間,石油工業一直占據著志丹縣域經濟的主導地位。如今,志丹縣全縣原油年產量保持在450萬噸以上,天然氣產量突破12億方,油氣經濟的拉動效益依舊顯著。

            與此同時,以天然氣液化、輕烴綜合加工為主的能化工業在志丹發展迅速,2021年總產值達到57億元,比2016年翻了四番,為當地帶動經濟、促進就業、增加稅收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

            有油氣經濟發展作為基礎,志丹縣有了建設多元化現代工業體系的“底氣”,2007年,志丹工業園區的建設將縣域工業拉進新時期。截至目前,園區建成面積已達2.4平方公里,2021年園區工業總產值達到57.37億元。

            產業建設方面,志丹工業園區建成投運了鵬翔食品年產3000噸糜子黃酒、圣甜飲品年產2300萬瓶純凈水、富昌果業年產2億只果袋等項目。精細化工園一期已投入使用,投運了潔能高科3.3萬噸混合烴分離、綠能油氣輕烴精分廠、延長石油天然氣公司40萬噸LNG、延長氣田采氣三廠雙河凈化廠等項目。

            較早入駐園區的志丹綠能油氣技術服務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集石油伴生氣開發及技術服務的公司。目前,該公司已建成年處理混合輕烴5萬噸的精分項目,為志丹縣油氣工業轉型做出有益探索。

            “我們計劃今年將混合輕烴處理擴產到35萬噸,達產后將形成15億元產值。與此同時,公司還將投資70億元建設伴生氣深加工綜合利用項目,預計于2023年投產。”綠能油氣公司副總經理李小軍表示。隨著上述項目的投產,工業園區一系列下游產業也將得到聯動發展。

            延安新沃達天然氣有限公司是志丹工業園區近年來重點引進的一家能源深加工企業,目前,新沃達在園區內新建了年產60萬噸高效液體金屬切割氣生產項目,一期工程年用氣量3.2億立方米建成投運,年產高效液體金屬切割氣20萬噸。“未來還計劃建設4萬方LNG存儲設備,可保證全延安3天天然氣用氣量,預計年內建成投運。”延安新沃達天然氣有限公司總經理陸伍龍說。發力“碳達峰”目標,一批聚焦能源多元化、高端化、低碳化發展的頭雁企業已在園區展露鋒芒。

            項目有實力,發展才有底氣。“未來將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增加產業聚合度,爭取到2025年總產值達到100億元,推動全縣經濟發展實現質量提檔、效率提升、動力轉換。”志丹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主任王中祥表示。

            “紅色基因”賦能文旅融合走深走實

            炎炎夏日,屹立在志丹縣城南半山腰上的一座土坯窯,在樹蔭下顯得影影綽綽,幾孔簡單的窯舍,似乎在訴說著昔日的輝煌與繁華。這里便是志丹人口中的“紅大”——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舊址。

            2006年,抗日紅軍大學舊址作為保安革命舊址中的一部分,入選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去年保安革命舊址共接待了710余批機關單位團體、游客群體,累計7.4萬人走進革命舊址,深切感受了先驅們無比堅定的革命信念和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志丹縣文物管理所副所長張佳楠介紹道。為了加強對保安革命舊址的保護與傳承,文管所還對革命舊址周圍環境開展一體化改造,讓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文化與城市有機更新和諧交融。

            守護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凝聚奮進力量。近年來,志丹縣以紅色景點為依托,加快文旅融合步伐,長征長城文化公園、貓巷峽谷、永寧山基礎設施配套等文旅項目進展順利,劉志丹烈士陵園、劉志丹故居等20多處紅色景點得以保護。

            與此同時,沿著全域旅游發展的方向,志丹縣還打造出農旅融合新模式,通過深入挖掘紅色文化、鄉土文化、農耕文化、黃土風情文化、歷史文化及綠水青山、田園風光等資源優勢,推出永寧山-鷂子川鄉村游、保娃溝門休閑觀光采摘游等一批鄉村旅游精品,有力推動了農業與休閑觀光、飲食民俗、文化傳承、教育體驗等融合發展。

            隨著紅色旅游、鄉村旅游的熱潮發酵,農工商貿游娛購等多元業態為志丹縣構筑起三產發展的多維觸點。2021年,全縣吸引游客44.3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23億元,1.5萬戶農民參與到三產融合發展當中,447戶脫貧戶從中獲得穩定收益。

            “十四五期間,我們將著力構建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重點推進洛河峽谷、貓巷峽谷旅游綜合開發,志丹紅色研學基地建設等,將志丹縣打造成為陜甘寧和延安紅色旅游版圖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志丹縣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牛懷銀表示。

            作別了革命年代的動蕩,曾經的革命老區迎來華麗蛻變。展望未來,志丹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田志榮表示,將緊扣“雙強縣三基地”目標,擔當使命任務,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全面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奮力開創志丹發展更加美好的明天。(劉輝)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