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催生了一系列商業及服務新業態、新模式,如微商、外賣騎手等都是在互聯網時代衍生出的新職業。這些新業態在給公眾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隨之出現了新的糾紛。比如,在微商平臺購物,錢到貨不到;外賣騎手未與雇主之間簽訂勞動合同或勞務合同等。近日,南開區人民法院發布服務保障新業態經濟發展典型案例,以案釋法,向廣大公眾闡釋虛擬空間不是法外之地,不管時代和技術如何進步,誠信都是經營者首要秉持的原則。
找微商買鞋款到貨沒到
王某通過微信聊天群發布運動鞋訂購信息,劉某通過微信及支付寶向王某訂購運動鞋。此后,王某在微信群中發布“這個群解散”等消息,而其與劉某之間的合同義務尚未履行完畢。劉某通過微信詢問發貨事宜,王某回復“貨已到,但廠子出現問題,暫時顧不上發貨事宜……”后二人失去聯系。劉某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王某返還貨款。
法院認為,雙方已構成買賣合同關系,王某未按照雙方約定將運動鞋交付劉某,且通過微信、電話等方式長時間無法與其取得聯系,應視為其不再履行買賣合同。王某的行為構成根本違約,劉某有權要求其返還購鞋款。經計算,扣除已收到的運動鞋以及王某退還的款項2510元,王某還應退還劉某購鞋款328390元。
法官說法:本案是人民法院依法審理網絡消費糾紛案件,規范微商行業秩序,促進新業態市場健康發展的典型案例。微商作為一種新型商業經營模式,在給公眾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引發不少糾紛。在此種交易模式之下,消費者購買商品時只能通過詢問經營者、瀏覽商品圖片及相關簡介來了解商品信息,且貨物交付具有延遲性,因商家違約造成消費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情形時有發生。本案的依法審理,在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同時,警示經營者在新業態、新模式下應當依法規范經營、誠實守信,否則將會付出代價。
騎手干倆月被拖欠工資
張某自2020年7月6日至8月10日擔任美團騎手,為某公司提供配送服務。其間,張某利用美團騎手App軟件完成考勤、接單和轉單等任務。張某自述,其7月接單751單,8月接單311單,按照其入職時約定的工資標準,7月應發工資3216.06元,實發2946.06元;8月應發工資1475元,實發277.74元。上述兩個月,公司共拖欠其工資1467.26元。張某訴至法院,要求公司支付拖欠的工資。另查,張某與案外人好活平臺簽訂《項目轉包協議》,約定張某獨立承擔好活平臺的業務。被告公司稱,其與好活平臺簽訂合作協議,張某通過好活平臺為公司提供服務,服務費應由公司支付給好活平臺,再由好活平臺支付給張某,被告公司認可拖欠張某服務費1024.23元。
法院認為,原告張某與被告公司雖未直接簽訂合作協議,但張某通過案外人好活平臺為其提供勞務,公司亦認可張某勞務費用由其支付。雙方對于拖欠勞務費數額存在爭議,公司給予多種理由抗辯,但未提供相關證據,且差額不大,故法院對張某的訴請予以支持。
法官說法:外賣騎手是平臺經濟下產生的一種新型就業模式。本案是依法厘清新業態從業者與相關用工主體之間法律關系,保障從業者合法權益的典型案例。網絡用工平臺的興起給傳統勞動關系認定帶來挑戰,用人單位利用虛擬軟件平臺,引導騎手通過簽訂電子格式合同,注冊成為個體工商戶,以建立所謂平等主體之間合作關系的形式,規避用人單位的風險。本案中,張某與好活平臺簽訂《項目轉包協議》,并注冊成為個體工商戶,承擔被告公司的外賣配送業務,公司通過平臺向張某發放報酬,張某與公司之間經濟關系較為明顯。法院回歸對法律關系的本質探求,張某與公司之間雖未簽訂書面協議,但一方提供勞務,一方支付報酬,法院認定雙方之間存在勞務合同關系。本案將傳統理論應用于外賣行業用工爭議,從平臺運營模式切入,嚴格比對分析雙方之間法律關系,充分保護新業態從業者合法權益。(本報記者 李倩)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