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觀察 > 正文

            835萬尾!湖南沅江在南洞庭湖開展增殖放流活動

            4月26日,湖南沅江市在南洞庭湖水域開展增殖放流活動,通過放殖魚苗、三角帆蚌和設置人工魚礁等方式,保護漁業資源,改善水域生態環境,加速恢復南洞庭湖水生生物多樣性。

            在南洞庭湖畔,數臺裝滿了魚苗的車輛一字排開,工作人員將帆布搭成的架子放置在魚車的出水口,擰開閥門,銀色的魚苗就順著帆布架歡跳進湖水之中。此次投放的魚種達835萬尾,規格在6至10厘米之間,包括草魚、鰱魚、鳙魚等。

            而在湖畔的另一邊,兩艘鋼質船舶裝載著40000只三角帆蚌和1200個人工魚礁,分頭駛向沅江市銀魚三角帆蚌種質資源保護區以及巴南湖采區,實施增殖放流以及生態修復活動。此次放置的人工漁礁在南洞庭湖還是首次使用。投放人工漁礁可為幼魚、幼蝦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和索餌場所,提高其成活率,有助于資源的恢復與增長。

            此次人工增殖放流和生態修復包括沅江市的天然水域,其中魚類、三角帆蚌放殖在洞庭湖白沙長河段、大通湖流域垸內重要溝渠和城區城郊天然湖泊;魚礁設置在洞庭湖白沙長河段白沙大橋下游和老白沙渡口附近的淺灘處。

            沅江市地處洞庭湖腹地,水域面積遼闊,水產資源豐富,是全國百強漁業縣(市)、湖南重點產魚區。自2021年1月1日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施十年禁捕行動以來,漁業捕撈生產活動已從長江中全部退出,為水生生物提供了休養生息的寶貴時間和空間。

            沅江市畜牧水產事務中心黨組書記、主任易新年表示,人工魚礁在內陸也叫做人工魚巢,其主要作用是為魚類棲息與產卵提供一個場所。“此次首次使用人工魚礁,主要是為黃顙魚提供產卵的場所。我們將利用好十年禁漁窗口期,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加大人工增殖放流力度,采取自然修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方式,改善水域生態環境,維護水域生態安全,加速恢復水生生物多樣性,確保洞庭湖治理取得明顯成效。”(作者:王昊昊 鐘祖彪)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湖南沅江 南洞庭湖 增殖放流活動 生物多樣性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