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擁有“應屆”身份在求職、考試、落戶,尤其在公務員招錄等方面具有優勢,畢業生對一次就業慎之又慎,往往待價而沽。在2022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工業大學校長喬旭指出,應淡化畢業生“應屆”身份。
2022屆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到1076萬人,同比增加167萬人,規模和增幅均創歷史新高。疫情影響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加重了就業市場用人需求的不確定性。再加之海外留學生回流加速,校園招聘活動開展難度加大,諸多因素導致大學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復雜。
但各主管部門對“應屆”的界定存在矛盾,教育主管部門認定應屆生為“即將畢業但還沒拿到畢業證、處于實習或待業狀態的畢業生”,很多畢業生為了保留應屆生身份寧愿待業,“慢就業”甚至“不就業”。人社部門的標準相對寬泛,認為在擇業期內(國家規定為2年,部分地區3年)即可,但又附加了“未繳納保險”的條件。
喬旭指出,實際上,應屆與否只與畢業時限有關,繳納保險與否并不能改變畢業生“社會新鮮人”的實際。相互矛盾的“應屆”標準,往往給畢業生就業選擇和用人單位招聘帶來了混亂。
對此,他建議,教育主管部門、人社部門和用人單位淡化對“應屆畢業生”的要求,不將“畢業生報送過就業相關信息、購買過社會保險等情況”作為限制公招、公考的報考條件。(作者:溫才妃 楊芳)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