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科學家發現南海抹香鯨繁育場證據 推動海洋國家公園建設

            在海上,盡管要看一眼抹香鯨并不容易,想一眼認出抹香鯨卻算不上太難,它們那像大箱子一樣的方形腦袋在大型鯨類里非常具有辨識度。它們因體型巨大、外表憨厚可愛而深受人們喜歡,但真正聞名于世并非靠外表,而是它們“生產”貴如黃金的龍涎香。

            這個深海動物的可貴之處還在于它們是二氧化碳的重要儲存庫,對于調節全球氣候變化和碳循環起著關鍵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價值。

            之前由于缺乏科學調查和研究,我國抹香鯨的科學信息依然非常稀缺。為此,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研究團隊(以下簡稱深海所研究團隊)連續在我國南海開展了多個深潛/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并發現南海相關海域極有可能是抹香鯨重要的繁育場。

            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深海研究領域期刊《深海研究第一部分:海洋學研究論文》(Deep Sea Research Part I: 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上。這是我國海洋哺乳動物研究領域首次在深海專業期刊發表研究論文,標志著我國海洋哺乳動物研究已進入“深海時代”。

            揭開抹香鯨神秘面紗

            一提到抹香鯨,許多人對這個名字倍感好奇,之所以得此名,是因為其腸道可以形成一種叫“龍涎香”的分泌物。但是,并不是每一頭抹香鯨都能形成龍涎香,只有少數抹香鯨因機緣巧合才有可能形成這種具有特殊香味的分泌物。

            抹香鯨雖為齒鯨,卻擁有類似須鯨的龐大身軀。今年4月19日,浙江象山擱淺了1頭長達19.5米的雄性抹香鯨個體,該個體的體型接近雄性抹香鯨的上限,讓現場震驚不已。

            據了解,一頭初生幼鯨的體重可達500至1000公斤,體長可達3.5至4.5米。成年雄性個體重達35至55噸,雌性一般10至20噸。成年雄性個體的體長可達14至16米,雌性10.5至12米。據國際捕鯨委員會統計,最大曾有體長達20米且體重達60至70噸的雄性個體記錄。

            一般認為身軀越大的物種越傾向攝食低營養級的生物,以降低食物鏈傳遞過程中的能量損耗。比如多數身軀龐大的恐龍都“吃素”;藍鯨和大翅鯨等地球最大型動物卻濾食最小型的浮游動植物。

            然而,抹香鯨卻是一個例外。支撐起它們近20米身軀的并非浮游生物等低營養級生物,而是同為捕食者的深海頭足類動物。這一奇特現象引起演化生物學家的興趣,讓人遺憾的是其演化驅動力迄今尚不明了。

            “抹香鯨蹤跡神秘,其生活習性也非常獨特,具有典型的性別差異。”論文通訊作者、深海所研究員李松海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介紹。

            抹香鯨通常生活在500~1000米以深的水域,一般會形成兩種群體,一種是育幼群體,另一種是雄性群體。育幼群體是指雌性個體與幼鯨、亞成體組成幾頭至十幾頭的母系群體,無長距離遷徙或移動,活動范圍不大。在母系主導的育幼群里,年輕雄性個體會在10歲左右陸續離開,組成一個具有高度流動性的雄性單身漢群體,也有少數雄性個體不集群單獨活動。

            研究人員發現,在成年之后,雄性抹香鯨不僅要到處尋找食物資源,還要在其它母系群之中尋找雌性求偶。為了獲取食物,有些雄性甚至遠渡重洋,從熱帶海域前往不結冰的極地地區獲取食物。因此,相比于育幼群體,成年的雄性抹香鯨會進行長距離“旅游”,移動范圍可達數千至上萬公里。

            發現南海抹香鯨繁育場證據

            抹香鯨是全球分布最廣泛的鯨類物種之一,從不結冰的極區到赤道都有出沒記錄。在捕鯨時代,抹香鯨曾經是重要的捕鯨對象之一,為人類提供了大量的鯨肉、油脂及龍涎香等。但在美國人湯森德1935出版的世界捕鯨地圖里,標注了全球1761至1920年間對抹香鯨的捕獵情況,但并未給出我國海域的相關信息。

            近幾十年以來,我國沿海從南到北均有零星的抹香鯨擱淺或誤捕事件。1993年6月海南瓊海曾擱淺1頭抹香鯨個體,2001年廣西北海漁民在瓊州海峽拖回1頭死亡成年個體(體長18.4米),2017年3月廣東大亞灣曾擱淺一頭雌性懷孕個體(體長10.8米),等等。

            “但是,這些碎片信息只能說明抹香鯨偶然會在南海出現,并不足以證明我國海域現在還擁有定居型的抹香鯨群體。”李松海說。

            近年來,深海所研究團隊在海南島以南的南海海域開展了多個深潛/遠海鯨類調查航次,在航次執行的不同季節(3~8月份)都能在南??疾旌S?中部和北部)目擊到抹香鯨群體,共計觀察到100多群鯨豚動物,其中包含9群抹香鯨(平均集群規模為5頭個體)。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這9群抹香鯨里,科研人員記錄到了7群育幼群體,每群包含幼年/亞成年個體1至2頭。通過辨識和對比所拍攝照片里抹香鯨的身體特征(如背鰭/尾鰭形狀、紋路、隆起、傷疤等),共計識別了22頭成年個體。

            “抹香鯨育幼群體通常不會進行大范圍的遷徙或移動,所以我們認為南海的深海海域存在抹香鯨繁殖育幼群體,而且這些抹香鯨很有可能定居在南海。”李松海表示。南海擁有豐富的頭足類資源,抹香鯨群體極有可能也將南海相關海域作為其捕食場。

            未來,深海所研究團隊將進一步擴大調查覆蓋區域,積累觀察數據,并采用被動聲學監測、分子遺傳標記等技術手段揭示更多關于南海抹香鯨的“未解之謎”。比如南海抹香鯨的時空分布特征、不同區域之間是否存在季節性移動規律、南海抹香鯨與毗鄰海域的抹香鯨是否存在個體交流、以及遺傳多樣性等。

            保護鯨類動物,推動海洋國家公園建設

            抹香鯨等深潛鯨類動物是海洋營養物質垂向和橫向交換過程中的“鯨魚傳送帶”,對底層和表層海洋生態系統的能量傳遞和物質循環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在深海捕食頭足類或底棲魚類,回到表層后其排泄物是浮游生物重要的餌料。此外,死亡的鯨類一旦沉入海底形成鯨落生態系統,可能在營養貧瘠的深海海域成為“沙漠中的綠洲”。

            在海洋碳匯過程中,鯨類動物可作為碳氧交換的“鯨碳泵”。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以碳基組成,生物的體型越大,壽命越長,儲存的生物碳量越多。鯨類動物普遍體型較大,壽命較長,因此成為海洋生物碳的重要儲存器。

            “抹香鯨等大型鯨類更是體重可達數十噸,自然壽命超過70歲。每頭抹香鯨一生可儲存數十噸碳,是二氧化碳的重要儲存庫,對于調節全球氣候變化和碳循環起著關鍵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價值。”李松海說。

            然而,由于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全球所有鯨類動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不利影響,很多物種面臨嚴峻的生存威脅,甚至瀕臨滅絕。所有鯨類動物都已被列入CITES公約附錄,而且在我國全部被列為國家級保護動物。其中,抹香鯨被列為CITES附錄I物種,被IUCN評估為“Vulnerable易危”物種,是我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相關研究表明,全球范圍內抹香鯨所面臨的主要生存威脅是漁業活動(網具傷害、纏繞等)、海洋污染(誤食塑料垃圾,噪聲干擾)及船舶撞擊等。然而,具體到我國海域抹香鯨的生存威脅,科研人員所掌握的信息還非常有限。

            李松海認為,迫切需要更多的專項研究和調查,以評估生存和出沒于我國海域的抹香鯨所遭受的生存威脅。而且,他建議應當進一步控制和減少我國領海及專屬經濟區的漁業捕撈活動,尤其應當減少對低經濟價值漁業資源的過度捕撈,為抹香鯨等特色海洋生物和瀕危保護動物保留必要的食物資源。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主要采用了自然保護區體制,該體制適用于近岸和淡水環境的珍稀瀕危動物保護,也確實為近岸和淡水鯨豚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然而,傳統的自然保護區體制無法滿足保護抹香鯨及其偌大生境面積的需求。

            “在此,我們強烈呼吁在南海抹香鯨繁育場附近海域推動海洋國家公園建設,將特殊海洋生境及特色海洋動物如抹香鯨的保護目標,積極納入到國家公園體制的發展建設之中。”李松海說。(作者:張晴丹)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南海抹香鯨繁育場 深海時代 海洋國家公園 深海動物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