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跟著“國寶”飛越生態中國丨國鴨棲息數量為歷年之最,湖南是如何達成的

            湖南,處于候鳥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的關鍵區段,是保障全球候鳥遷徙、守護全球生態平衡的重要一環,近年來,湖南各地加強“千年鳥道”保護,為鳥兒“回家”助力。中華秋沙鴨對生存環境非常挑剔,是生態環境的風向標,被譽為“生態試紙”,是河流生態系統健康的“旗艦級”指示物種,哪里生態環境好,它就在哪里棲息安家。作為中華秋沙鴨最重要的越冬地之一,湖南多地頻現其身影,正是當地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最好證明。


            (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每年秋冬季節,中華秋沙鴨從東北千里迢迢趕來過冬。近年來,從廣闊的洞庭湖區到湘江及支流水系,乃至一些大型山區水庫均發現過它們的身影。從2016年桃源縣沅江段發現45只中華秋沙鴨以來,沅水流域的古丈、通道縣也陸續發現中華秋沙鴨的身影,雖然發現的數量不多,但是聯系到這種瀕危鳥類總體的數量,已屬難得。與其他出現在湖南境內的雁鴨類冬季候鳥不同,被譽為國鴨的中華秋沙鴨喜歡幽靜、開闊、流動的河流型棲息環境。桃源縣沅水國家濕地最為集中的國鴨分布區——凌津灘至桃源水電站30多公里江段就是這一環境的典型代表。

            近日,根據北京林業大學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研究中心(CEAAF)聯合湖南桃源沅水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在桃源沅水流域開展的中華秋沙鴨種群全面調查顯示,今年來桃源越冬的中華秋沙鴨數量達到了119只,為桃源境內歷年調查的最大數目。這是桃源縣自2008年首次監測到中華秋沙鴨以來,連續第16年發現中華秋沙鴨的越冬種群。

            圖片來源:紅網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湖南桃源沅水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黨支部書記、主任李建華介紹說:“中華秋沙鴨在此棲息活躍,數量為歷年之最,數湖南省罕見,這得益于數年來保護工作的不斷加大,生態環境的持續向好。”

            “中華秋沙鴨是一個警惕性比較強的瀕危物種,能在桃源縣看到中華秋沙鴨,說明對其干擾是比較小的,居民的保護意識也較強。沅水的主干流,包括上游的支流,再包括支流上的水庫,都是中華秋沙鴨棲息地或潛在棲息地,整個河流生態系統對中華秋沙鴨來講都是適宜的。”北京林業大學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研究中心工作人員劉培中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全球9條主要候鳥遷飛通道中,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是最繁忙的候鳥生命線,約210種超過5000萬只候鳥將沿線22個國家連接在一起。一旦某個地區的棲息地出現保護缺失,就可能讓遷飛通道上其他國家和地區作出的努力付諸東流。湖南,正處于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的關鍵區段:雁鴨類主要在這里越冬,鸻鷸類在這里停歇、補充體力。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湖南省高度重視對候鳥棲息地的保護,保護體系持續建立健全。目前,全省濕地保護率達70.54%,共有國家濕地公園(含試點)70個,數量全國第一,為候鳥越冬提供了強有力保障。

            從2012年開始,湖南在環洞庭湖區、雪峰山脈和羅霄山脈、武陵山脈的候鳥遷徙重點區,建立了43個候鳥保護站,實現候鳥保護重點地區全覆蓋,并在候鳥遷飛季全程實行24小時值守巡護。

            結合常年觀測、徒步行走考察、無人機低空巡航、專家會商、走訪當地居民等,湖南省劃定炎陵、桂東、藍山、新寧、城步、隆回、新化等7縣共12處候鳥遷徙通道重要保護區域,總面積超過106平方公里。

            119只中華秋沙鴨在湖南桃源棲息,從此,青山綠水間增添了一份“國風氣質”。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

            記者 劉昆鷺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紅網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