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鄢敏 通訊員 岳青
圖/通訊員提供
1月19日,記者從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獲悉,首屆“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評選結果出爐,其中廣東共有18名青年入選。
2021年7月,共青團中央、農業農村部聯合舉辦開展首屆“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評選表彰活動。經組織報名、資格審查、大眾評審、社會公示、標兵評審等環節,共產生首屆“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390名,廣東有18名青年被授予首屆“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稱號。
受表彰的18名廣東青年,他們來自涉農創業、鄉村治理、科技興農、鄉村社會實踐等領域。其中,有心懷“三農”志向的返鄉創業青年梁碧華、有通過“直播帶貨”打開新通道的“新農人”何少敏、有助力美麗鄉村治理的駐村干部李博業、有致力科技興農的技術人員葉振彪、有用知識支援農村教育的大學生劉璐等。
現在,一起來認識這18位有志于鄉村振興的青年先鋒。
梁碧華,肇慶市德慶縣雙華食品廠黨支部書記、董事長
2016年創辦德慶縣雙華食品廠,采用“工廠+基地+扶貧戶”的經營模式,拓展種植基地,帶動貧困戶種植豆角、芥菜等。目前,已帶動300多人種植豆角,其中女性238人、脫貧戶30多戶。每年在當地收購1000多萬斤豆角等蔬菜,吸納67名留守婦女就業。產業鏈覆蓋肇慶市封開縣、德慶縣和高要區,聯動發展蔬菜加工產業,年產值1.2億元。曾獲2021年廣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何少敏,連山九妹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
2017年回鄉創業,扎根山區,在全國各地開展電商培訓,覆蓋5000余人,孵化主播112名,組建了以“連山九妹”為IP的主播團隊。利用電商帶動了604個貧困戶,幫助1000多農戶解決農產品銷售難題。帶領30多名留守婦女開展電商創業,直播帶貨銷售農副產品已超3000萬元。曾獲2019年廣東省“領頭雁”精準扶貧重點項目一等獎。
羅偉特,廣東江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魚菜共生項目負責人
羅偉特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曾于英國牛津大學和美國南加州大學交換進修。大學畢業后,羅偉特帶領創業團隊來到廣東江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連續五年扎根農村,開展魚菜共生技術科研攻堅,建成規模為6200平方米的魚菜共生植物工廠和500畝的有機蔬菜生產基地,年營業額超過人民幣1200萬元,并獲得“供港澳蔬菜生產基地”資質。項目帶動當地農村婦女就業超50人,2021年預計納稅總額近百萬。曾獲2020年廣東向上向善好青年等榮譽。
李博業,陽江市農業農村局政策法規與改革科副科長
2014年至2019年赴省定貧困村陽春市合水鎮平北村和陽東區東平鎮瓦北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駐村期間,幫扶185戶466名貧困戶脫貧。幫助平北村打通13公里村道,完善農田水利等公共基礎設施,村企合作連片發展桑果和蔬菜種植,促進農民增收,由省定貧困村變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瓦北村因地制宜建成了馬鈴薯、花生、荔枝高質高產種植基地,打造瓦北荔枝品牌并注冊商標,不斷壯大農村經濟,于2019年被評為 “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曾獲廣東省優秀共青團干部等榮譽。
葉振彪,珠海長豐水產種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致力研發推廣水產養殖新品種新技術,聯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開發斑節對蝦“南海1號”、“南海2號”,長速、抗逆力、成活率等指標提升20%以上。通過引導養殖戶錯峰投放種苗、減少成品上市市場滯銷影響、培訓養殖戶600人次,截至目前已推廣養殖面積超過10萬畝,推廣銷售超過60億尾良種蝦苗,幫助養殖戶增收增產超10億元。曾獲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楊旭康,中國移動佛山分公司順德陳村鎮支局副局長
2016年赴湛江市坡頭區乾塘鎮沙城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隊長,2019年6月任沙城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截至2020年7月,沙城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08戶288人已全部脫貧。駐村5年來,積極探索“互聯網+合作社+貧困戶+土地流轉”的扶貧模式,發展蓮藕、紅薯種植示范基地。爭取扶貧資金3000萬元,扶貧項目累計分紅111.8萬元。2020年,沙城村蓮藕番薯種植、鵬業肉鵝養殖、農貿市場商鋪、光伏發電、海東新區投資等5個扶貧項目當年收益41萬元,有勞動力的貧困戶人均分紅1800元。曾獲廣東省脫貧攻堅突出貢獻個人等榮譽。
許愛娛,廣東金洋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許愛娛堅守水產科技研發崗位12年,從事水產種苗繁育和水產養殖核心業務,作為核心骨干參與創建健康魚全產業鏈現代產業園,創建“農戶+公司”聯合種養新模式,通過租賃場地、吸納就業、合同采購、品牌魚代養、銷售苗種、銷售成品魚、技術講座培訓、跟蹤服務等方式,依托產業鏈帶動農戶3529戶,推廣科學混養和科學輪養,幫助農戶增量創收。
吳俊松,廣州崧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2013年創立扶貧電商平臺,幫助廣東省內106條扶貧村銷售農產品,總銷售額逾千萬元。2014年創立廣州崧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主營農業種植、加工、銷售與投資。2015年組建扶貧聯盟,從扶貧電商到扶貧聯盟,從線上到線下,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和人才加入扶貧,共同策劃、銷售等。2020年,加大投入與華南農業大學共建葛根研究院,以雇傭、分包等形式累計帶動農戶超2000人,為農村實現效益超3000萬元,人均年收入超2萬元,帶動12個村發展葛根產業,總畝數超過5000畝。
劉璐,汕頭市六都中學體育老師
參加廣東省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山區)計劃,支教期間主持開展“陽光體育”項目,為韶關、河源、潮州、梅州地區的40多名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山區)計劃志愿者提供教學支持,一起為超過20所鄉村小學近5000名學生提供體育教育支持。開展詩歌教育,學生創作的詩歌作品《禮物》被湖南衛視報道。帶領潮南區志愿者共同開設生理健康課,為10所鄉村小學超過2000名學生提供了科學的生理健康課程。曾獲汕頭市優秀共青團員等榮譽。
曾新穎,廣州市從化區良口鎮政府綜合治理辦副主任、塘尾村第一書記
自2018年任職以來,曾新穎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真抓實干的工作作風,抓住鄉村振興的機遇,幫助塘尾村找到致富鑰匙。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在塘尾村打造生態設計小鎮,世界生態設計大會永久會址落戶塘尾村。吸引科技人才、設計師、創業青年約400人入駐生態設計小鎮,促進周邊200余名村民就近就業。塘尾村集體收入從2017年的30萬元到2020年的13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17年的1萬元到2020年的3.5萬元。曾獲廣州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工作者等榮譽。
石家敏,遂溪縣財政局遂城財政所一級科員
大學畢業后,報名參加廣東省大學生志愿服務山區計劃,兩次申請延期,從事基層社會治理、關愛留守兒童和“一校一社工”專項工作。期間,在分界小學創辦“幸福廚房”“知心課堂”“知心小屋”等,連續三年開展“家書傳情”“七彩假期”等活動,直接幫助留守兒童200余名,對60多名學生提供“一對一”課后輔導。在遂溪縣建立第一支青年禁毒志愿服務宣講隊,深入36所中小學開展禁毒宣講。曾獲廣東省大學生志愿服務山區計劃優秀志愿者等榮譽。
張文浩,廣東鄉村振興培訓學院粵東分院常務副院長
2009年起,先后參與廣州、清遠、佛山、韶關等地十余個村莊農村建設發展,其中駐村廣州從化仙娘溪村、韶關新豐縣梅南村、佛岡縣黃花村的扶貧經驗成為農村社會工作、綜合扶貧、鄉村治理的典型案例。主持或參與廣東省內40多個縣區農民培育項目,培育各類新農人超過1萬人,協助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建立農村人才培育體系,開展培訓教材編纂、課程體系建設、先進人物評選、技能考試開發等工作。
阮嘉誠,中山市圣獅村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團支部書記
2016年起在圣獅村擔任大學生村官,通過“隆鎮獅鄉”微信平臺積極宣傳家鄉發展,舉辦“開門大吉”、“創業集市”、“留住獅鄉足印”、“非遺項目搶救性保護”等活動吸引青年參加。5年來,吸引青年超過3500人,成立了298人的圣獅大學生聯誼會、67人的圣獅青年志愿者服務隊。其中2019-2020年,累計開展活動服務3000多小時,幫助扶持群眾500人次。此外,鼓勵村中8名95后、00后團員到黨群服務中心工作,參與社區治理,帶動4位大學生青年回鄉創業。曾獲2018-2019年度全國優秀共青團員等榮譽。
田沖,碧桂園集團鄉村振興辦公室副主任
田沖2017年加入碧桂園集團,重點推進集團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工作,曾在廣東省清遠市英德市一線駐村幫扶,并到廣東省東西協作和對口幫扶地區四川涼山州、貴州黔東南州、廣西百色市、新疆伽師縣等貧困地區開展幫扶,助力廣東英德市連樟村、魚咀村等鄉村從貧困村變成示范村;幫助四川昭覺縣三河村發展“烏金豬”及文旅產業,助力脫貧致富,該村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同時,推動碧桂園集團在全國16省57縣的鄉村振興幫扶工作,帶領團隊助力超49萬人脫貧,扶持超10000名返鄉扎根創業青年,引導集團下屬黨支部與155個貧困村實現結對共建。
謝洪榮,廣寧縣益豐年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潭布鎮文興番薯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
2017年返鄉創業,先后建成番薯種植示范基地、番薯干制品加工廠房和運營團隊,基地年收成優質番薯400余噸,輻射帶動周邊農戶148人參與種植番薯約1000多畝,產量約5000余噸。通過 “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使每斤番薯干為農戶增收13元,帶動周邊種植農戶增收創收六七千元/年,其中帶動參與種植和車間生產的困難群眾(原建檔立卡戶)15人每人每年增收7500-8800元。通過標準化品牌化建設,搭建農產品電商銷售平臺,構建產銷售后一體化渠道,提高潭布番薯制品銷量。曾獲廣東省農村鄉土專家等榮譽。
王煒煒,深圳團市委志愿者部二級主任科員、深圳團市委派駐河源市和平縣浰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長
2019年派駐三樂村以來,王煒煒團結駐地干部群眾苦干實干,推進高效養雞、乳鴿養殖、蔬菜種植、白蓮種植、農副產品加工五大產業項目,打造 “三樂善品”農產品品牌,參與建立全省首個消費扶貧志愿服務U站和共青團消費扶貧館旗艦店。2020年三樂村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760.08元,是脫貧標準的2.2倍,村集體收入從8000元躍升至32萬元。積極爭取單位自籌180萬元實施惠民利民工程和產業基礎工程,協調爭取駐地配套資金1300萬元,開展基建、產業和民生公益項目近百個,推動村容村貌大幅改善。曾獲2021年廣東省脫貧攻堅突出貢獻個人等榮譽。
張彬宏,江門市新會區古德生態農場有限公司法人代表
張彬宏留學回國后選擇扎根農村、返鄉創業,結合當地農產品產業鏈發展,采用種養結合的模式,種植新會茶枝柑、新會橙,養殖馬岡鵝等,產值近2500萬元。此外,聯合華南農業大學和廣東南藥等高校和企業,建立產學研究示范基地。積極參與廣東省農業經理人培訓計劃,協助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舉辦農業經理人培訓班,人數超過400人。曾獲2020年廣東省“眾創杯”創新創業大賽精準扶貧貢獻獎。
劉一龍,雪松國際信托東莞第一分中心副總經理
2016年,劉一龍主動請纓前往扶貧一線,掛任韶關市南雄市百順鎮百順村駐村第一書記兼扶貧工作隊隊長。五年來,帶領百順村村兩委干部完成了55戶143人的脫貧任務,貧困戶年人均收入從2015的3458元提升到2020年的2.02萬元,村集體收入由2015年的4.4萬增長到2020年的34.5萬元。累計整合投入602萬元建設資金,收購改造廢舊水電站,每年為百順村村集體和貧困戶增收10萬元左右;發展74畝高山茶種植產業,促進貧困戶增收脫貧;完成122盞路燈安裝工程、13km道路硬化工程、百順廣場廁所建設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村容村貌。曾獲廣東省2019-2020年脫貧攻堅突出貢獻個人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