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如敏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無令長相思,折斷楊柳枝”……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詩詞里,柳枝構成了一個唯美婉約的意象。有送別、有思念,有友情、有愛情,有時亦是感時傷逝的表達。
張藝謀在第24屆北京冬奧會閉幕式上,創造性地傳承了折柳寄情的文化內涵,從內容到形式,既是古典的,又是現代的,既緬懷過去,又放眼未來。
閉幕式當晚導演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解析了折柳寄情的創作旨歸。他表示緬懷環節是自里約奧運會開始的規定動作。韓國采用類似葬禮的形式展示,東京奧運會則展現了日本的“物哀文化”。
而中國人對于生命、對于逝者有著屬于中國人的樂觀與向上,折柳送別的意象沒有太多的悲傷,更多的是一種深沉的紀念。綠色的希望重新升起,一切都要向前看。
在紀念逝者的同時,活著的人還是要好好活著,張藝謀準確地表達了中國人豁達的生死觀。但一個場景、一種意象,可以有多種解讀。比如,以觀眾視角看,如夢如幻的折柳送別,詩意地表達了中國人民對來自五洲四海的外國友人的深情厚誼,表達了閉幕離別時依依不舍的情意。
不管怎么解讀,折柳寄情這一幕,始終洋溢著言近旨遠的婉約之美。落花無言,人淡如菊,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在《送別》的旋律中,在淡淡的憂傷里,卻分明散發著溫暖、希望、向上的氤氳,如同那一束束綠色的光。
用古典意象的“核”加上現代科技的“殼”,達成豐富、動人的信息傳遞,這就是屬于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 冬奧折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