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全國政協委員蘇權科:依托港珠澳大橋 打造國家級橋梁博物館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澤云 實習生 王儀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湯銘明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港珠澳大橋終于建成了。在物理大橋的基礎上,我們的數字大橋將于年底建成。我建議依托港珠澳大橋,打造一座國家級橋梁博物館。”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帶來了一份《關于進一步挖掘港珠澳大橋歷史文化、科技、體育、旅游價值,發揮大灣區紐帶作用的提案》。

            年底基本建成數字大橋

            “今年是我本屆履職的最后一年。前面4年的履職經歷既忙碌又愉快,我的履職熱情也越來越高漲。”作為港珠澳大橋的總工程師,19年來,蘇權科長期奮戰在基建一線,深知數字化對于基礎設施安全的重要性。

            去年兩會期間,蘇權科建議,要以科技協同創新,推動發展大灣區交通新基建。“通過三維建模和運維業務映射建成數字化大橋,讓物理世界的每一個小構件,在數字世界中都有對應。”蘇權科指出,數字大橋建設后,可以在虛擬的大橋上進行檢測、處理、評估甚至展開維修方案,進行交通事件應急處置演練,進而保障交通設施的安全和服務水平,延長大橋壽命。

            自2018年港珠澳大橋通車以后,蘇權科就帶著團隊投入到“數字大橋”的建設中。“港珠澳大橋智能化運維技術集成應用”項目被列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綜合交通運輸與智能交通”重點專項,預計“數字大橋”將在2022年底基本建成。

            文化大橋促進融合發展

            “要管好用好大橋,為大灣區建設發揮重要作用。”今年,蘇權科帶來了一份《關于進一步挖掘港珠澳大橋歷史文化、科技、體育、旅游價值,發揮大灣區紐帶作用的提案》。他介紹,目前,國內已建有國家航空博物館、國家鐵道博物館、國家航海博物館等,尚未建設國家級的橋梁博物館。各地雖零散建有幾座小型橋梁展覽館,但其影響力有限。建設一座全面展示中國橋梁歷史、文化、技術發展和現代建設成就,展示橋梁人精神風貌的國家級橋梁博物館,意義重大。

            《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提出,要“加速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完善交通設施旅游服務功能”。蘇權科建議,在珠海建設“中國橋梁博物館”及交通科技小鎮,全景展示橋梁歷史文化、技術發展與建設成就;通過定期舉辦論壇、展會等多種形式,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促進重大科研成果轉化,助推產業高質量發展;賡續橋梁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斗精神,增強民族自信,提升中國橋梁的世界影響力。

            關鍵詞: 港珠澳大橋 全國政協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