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漁節深圳南澳漁船出海 羊城晚報記者 王磊 攝
上方光伏發電,下方養蝦養蟹;數字化改變水產養殖“靠天吃飯”;推進“海上風電+”產業發展……羊城晚報記者帶你體驗——廣東海洋經濟破浪前行
統籌/夏楊 馬漢青
廣東是海洋大省,擁有全國最長的海岸線。剛剛公布的《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2)》顯示,2021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近2萬億元(19941億元),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22.1%;廣東海洋經濟總量連續27年居全國首位。
連日來,羊城晚報記者走訪沿海多個城市,和讀者一起感受廣東“藍色經濟”的雄厚發展實力和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的蓬勃勢頭。在珠三角,我們看到,深圳氣魄宏大,正努力打造全國“深藍樣本”、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江門腳步堅實,正大力發展海洋工業裝備,建設現代海洋產業示范區。在粵東,我們看到,汕頭勢頭迅猛,大力發展海上風電,正努力實現“藍色崛起”;在粵西,我們看到,湛江用數字賦能海洋漁業,正努力打造全球水產高地,爭取形成水產產業“湛江指數”……
(夏楊)
深圳鹽田港 羊城晚報記者 王磊 攝
深圳:打造“深藍樣板”,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曉旭
舟楫為馬,耕海牧漁,海洋自古以來就是人類重要的藍色糧倉、資源寶庫。坐擁1145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60.5公里海岸線、51個島嶼的深圳,持續推進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加快海洋漁業轉型升級,在最近更是接連出臺與海洋產業、海洋經濟相關的發展規劃,全力推進“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
持續推進海洋生態保護
腦袋憨萌,四肢穩重,“撲通”躍入大海后浮游片刻才依依不舍消失在大海深處。6月6日,深圳東部海域七星灣碼頭,兩只珍稀瀕危綠海龜“海海”“強強”重返萬頃碧波。陪伴它們放流大海的,還有130萬尾黑鯛魚苗、412萬尾斑節對蝦蝦苗。
這兩只約30-40歲齡的海龜是2020年1月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專家在大亞灣海域救護的。它們被船槳打傷后,奄奄一息。經過專家團隊精心救護,海龜慢慢康復,并在接受兩年半時間的野化放歸訓練后,終于回歸大海。
漁業增殖放流,有利于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改善海洋生態環境。從1987年到2021年,深圳持續35年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僅深圳市級海洋漁業部門就累計投放蝦類40389.11萬尾,海水魚苗2721萬尾,貝類花蛤196噸、扇貝2500萬粒、鮑魚47.4萬粒。
同時,深圳在全國率先開展人工魚礁、海洋牧場試點建設,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實現海洋資源有序開發利用。2022年底,歷時四年多籌備就緒的深圳首個國家級海洋牧場將正式開建,在大鵬灣海域投放人工魚礁,用海面積7.48平方公里,這將是全國首個以珊瑚為主題的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
深圳市漁業發展研究中心對東沖-西沖海域2019-2021年的三次漁業資源聯合調查顯示,深圳開展伏季休漁、人工魚礁建設、增殖放流活動等漁業資源修復工作后,相關海域漁業資源有了一定好轉,海區的水質、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底棲生物、魚卵仔魚和游泳生物量有一定增加,海洋生態資源得到一定恢復。
主動服務海洋強國戰略
作為“特區中的特區”,前海合作區“擴區”后,“大前海”共擁有注冊涉海企業2000余家,覆蓋11個行業門類,其中海洋交通運輸業優勢明顯。2021年,前海涉海企業數量增長迅速,且基本為海洋新興產業和高端服務業企業,整體正逐步向高端業態發展。
深圳毗鄰南海,位于粵港澳大灣區核心位置,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產業優勢可快速延伸嫁接到海洋領域,擁有招商重工、中集集團等一批技術實力雄厚的品牌企業。在“雙區”建設、“雙改”示范的時代大潮中,深圳主動服務海洋強國戰略,扛起“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的重大使命擔當。
2021年深圳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2877萬標箱,位居世界第四。深圳市企業研制的藍鯨系列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成功試采可燃冰,首套變頻器設備在我國鉆井平臺成功應用,研制各類涉海創新載體超過60個。當前,深圳海洋生產總值已占全市GDP約10%,2016-2019年,深圳海洋生產總值由2012億元增長至2600億元,年均增速在10%以上,2021年上半年增速達30.9%。海洋經濟產業已逐步成為深圳的支柱性產業和重要經濟增長點。
打造全球海洋科創高地
6月6日,深圳出臺文件,培育發展壯大“20+8”產業集群,海洋產業集群成為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之一。6月8日,《深圳市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獲批,深圳海洋經濟以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為總目標,打造全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全球海洋科技創新高地。
深圳提出,到2025年,深圳海洋生產總值突破4000億元,建設3個海洋科技基礎設施,建成6-8個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市級以上海洋創新載體超過70個,深圳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力爭達到3300萬標箱,在深圳東西部建成和運營若干定位鮮明、配套完善、功能完備的海洋產業集群化發展示范區,構建海洋經濟東西兩翼協同發展格局。
4月中旬,深圳海洋大學項目獲批復,進入政府投資建設程序;5月底,打造“國際一流海洋主題公園”的小梅沙海洋世界主建筑(海洋館)鋼結構主體封頂;6月9日,深圳海洋電子信息創新研究院揭牌儀式在深圳國家工程實驗室大樓舉行。當前,越來越多和“海洋”相關的設施和舉措已陸續在深圳落地。向海而生的深圳,正在奮力推動海洋經濟、海洋科研新一輪高質量發展,努力打造全國“深藍樣板”。
汕頭首個海上風電項目“大唐南澳勒門I海上風電項目” 史識 攝
汕頭:推動“藍色崛起”,海上風電“風”興未艾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趙映光 通訊員 汕宣
清晨,陽光透過薄云灑向汕頭南澳的海域,碧波萬頃之間,沐浴在晨曦中的35臺海上風機巋然屹立,承擔著海風變“綠電”的使命——去年底,汕頭首個海上風電項目“大唐南澳勒門Ι海上風電項目”完成全容量投產任務,目前機組安全運行穩定,預計每年可節約標煤約2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5萬噸。
地處廣東東南沿海的汕頭,擁有大陸海岸線長218公里,海島岸線長167公里,海洋資源豐富,孕育著海上風電雄厚的產業基礎。目前,汕頭正積極搶抓機遇,把以海上風電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作為“十四五”時期的主導產業,加快建設汕頭海上風電實驗室,打造國際風電創新港,推動“綠色能源,藍色崛起”,加快打造粵東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
新能源產業乘“風”而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國家“雙碳”任務目標背景下,新能源產業站在了時代的風口。而汕頭在明確“工業立市、產業強市”發展思路后,提出構建“三新兩特一大”產業發展新格局,把新能源產業列入三大新興產業,將以全產業鏈海上風電產業為核心,打造千億級產業規模,助力汕頭打造現代產業體系。
于汕頭而言,發展海上風電有著較大的地理優越性和基礎優勢——地處粵東沿海,汕頭海域風力資源豐富,海上風速達8-9米/秒,海上風電年有效平均利用小時數在3000小時以上(近海深水區場址初步測算為3600小時以上),屬海上一類風電場;汕頭海上風電規劃場址水深在50米以內,建設施工成本較低,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大部分場址資本金內部收益率可達到6%-7%之間,具備在“十四五”期間實現平價上網的條件。
而根據《廣東省海上風電發展規劃(2017-2030)》,汕頭市擁有3535萬千瓦風電規劃裝機容量,約占全省深水區規劃裝機容量的53%,占整個粵東區域規劃的60%以上,具備大范圍連片開發優勢,必將成為廣東未來發展海上風電清潔能源的重要支撐點。
作為粵東地區科教中心,汕頭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等具有相當科研能力的高校,也具備了為汕頭海上風電基地項目柔性直流集中送出、海洋牧場、海上制氫綜合開發等示范工程建設提供充足的科研后備力量支撐。
作為汕頭首個開工的海上風電項目,大唐南澳勒門Ι海上風電的建成投產,對汕頭發展海上風電具有里程碑意義。目前,汕頭還正在積極推進勒門Ι擴建項目和勒門Π海上風電項目前期工作,未來隨著上述項目的建成投產,汕頭的新能源裝機容量占比將大幅度提升,能源結構將進一步優化,對汕頭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推進能源革命發揮重要作用。
布局海上風電全產業鏈
立足于良好的產業基礎,汕頭市正在科學謀劃統籌布局海上風電全產業鏈,在濠江區規劃建設4200畝的海上風電創新產業園,集中布局整機制造、發電機、塔筒等風電產業項目,并瞄準了涵蓋葉片、軸承、電纜、大型鑄造件、主控、變流器及大型鋼結構件等產業鏈條龍頭企業開展精準招商,推進“海上風電+”產業發展,加快打造具備汕頭特色的海上風電生態體系。
截至目前,汕頭已落地海上風電項目共6個,均落戶在濠江區,投資金額約46.6億元,用地約368畝,分別是上海電氣海上風電智能制造項目、上海電氣直驅發電機項目、青島盤古潤滑系統項目、魯能及國電南瑞的海上風電柔性直流設備項目、江蘇華納發電機艙罩及導流罩生產項目、青島武曉塔筒與塔筒法蘭及海工裝備項目,汕頭市全產業鏈海上風電產業逐步形成規模。
而更令人頗感振奮的是,日前剛剛閉幕的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提出了“支持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建設”,面對海上風電產業這一新定位、新機遇,汕頭全市上下備受鼓舞、倍感振奮。
“汕頭發展海上風電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也一直處在海上風電發展的‘風口’之上,隨著大型海上風電基地建設進入快速發展軌道,規模經濟性和技術擴散效應有望為汕頭帶來萬億元級規模的海洋全產業鏈生態集群。”當得知“支持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建設”被寫進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時,上海電氣風電廣東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全景的激動之情溢于言表。
南洋船舶制造的貨船 南洋船舶供圖
江門:發展海工裝備,建設現代海洋產業示范區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卓棟 通訊員 譚耀廣
海星游艇公司碼頭,超級游艇準備交付海外客戶;南洋船舶生產的靈便型散貨船被國際市場稱為“南洋型”船;臺山汶村鎮漁光互補項目,光伏發電板下的海水養殖著青蟹、基圍蝦、生蠔……記者近日走訪時獲悉,江門基本形成以海工裝備、海洋漁業等構成的海洋產業體系,結構持續優化;未來,江門市將高水平建設現代海洋產業示范區。
一季度海工產業同比增長76.3%
在江門市新會區沙堆鎮的海星游艇公司碼頭,各類超級游艇產品正等待啟航。據悉,海星游艇主要研發、設計及生產豪華(高端)中大型游艇及帆船。2014年,該公司正式亮相國際游艇市場,并成功躋身全球超級游艇訂單榜30強。特別是2020年以來,海星游艇克服各種困難,已成功交付5艘30.48米長(100英尺)以上的超級游艇。今年,兩艘43.3米長(142英尺)超級游艇也將交付客戶。
而在新會區古井鎮管咀村的南洋船舶,數艘船舶同時在建,現場熱火朝天。記者了解到,作為廣東省規模最大的民營船舶制造企業,南洋船舶一直專注建造靈便型散貨船,已累計交付83艘。其所造船型在靈便型散貨船的市場占有率居全國第一、世界前三,是國際標準船型之一,被國際市場稱為“南洋型”船。
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是江門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海星游艇、南洋船舶等產業鏈鏈主的帶動下,今年一季度,江門造船業整體情況向好,拉動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鏈工業增加值同比大幅增長76.3%。
上方光伏發電下方養蝦養蟹
作為海洋大市,江門海產養殖業發達,培育了南美白對蝦、花蟹、青口等一大批名優特色水產品和臺山鰻魚、臺山蠔、臺山青蟹等地理標志產品,還建成了全國最大的鰻魚養殖、出口基地。
江門的鎮海灣一帶是大灣區內最主要的鮮活水產品供應基地。位于恩平的橫陂鎮,地處鎮海灣內,是著名的咸淡水海鮮產地。恩平市政府人士介紹,當地的藍田青蟹養殖有限公司主打青蟹養殖,年產量為畝產1萬至1.6萬只,他們啟動了“青蟹室內公寓”計劃,實施“養殖+網購+寄養”發展模式,拓寬外銷渠道,打響了藍田青蟹品牌。
同樣位于鎮海灣海域的臺山汶村鎮,以出產生蠔而著名。據悉,當地有養蠔咸圍約2萬畝,近海吊養生蠔約5萬畝。當地在發展生蠔產業的同時,也利用海邊咸圍發展漁光互補一體光伏,在沿海打樁安裝光伏板,將太陽能轉換為電能,并與漁業養殖設施相結合,實現上方發電、下方養魚。目前,汶村鎮光伏項目已并網發電的一、二期項目共計100兆瓦,項目年均發電量約1.2億千瓦時,目前已開發青蟹、基圍蝦、生蠔等多品種共生的養殖模式。
江門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江門將高水平建設現代海洋產業示范區,加快發展現代海洋漁業、精深加工業,打造現代漁港經濟區;大力發展海工裝備、海洋船舶制造等臨海工業,培育壯大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等新興產業,提升發展海洋交通運輸業,成為廣東海洋經濟發展新引擎。
數字化讓海洋漁業充滿活力
湛江:數字賦能海洋漁業,打造全球水產高地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全良波 袁增偉 通訊員 粵海宣
湛江三面臨海,自古以來就因海洋生物資源豐富而聞名海內外。記者走訪湛江市發現,隨著數字技術的深入發展,數字應用正在廣泛落地,湛江海洋漁業依靠大數據,努力打造全球水產產業高地。
記者在廣東恒興集團有限公司了解到,他們首創的智能池塘養殖系統已投入使用,“靠天吃飯”變成可視可控。恒興公司融合水產種苗、飼料生產、水產品養殖等數據,借助5G物聯網、智能硬件、APP等技術,推動漁業向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轉型升級。
全聯水產采購平臺集水產品國際貿易、加工、倉儲、物流、銷售于一體,由全國工商聯水產業商會、湛江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共同發起。通過近年的運作,全聯集采在南美白對蝦的進口量上排名全國第一。該平臺相關負責人說,全聯集采構建行業產業互聯網是產業價值鏈重塑的過程,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數字化升級,產業生態不再是傳統意義上把原材料變成產品,還要把數據變成產品的一部分,并進而通過數據產品和服務拓展產業鏈的價值空間。
當下,湛江搶抓數字化“風口”,水產產業迎來了加快發展的黃金機遇期,加快打造全球水產產業高地。目前,湛江全市現有水產品加工企業203家,年加工能力100萬噸,年產量60多萬噸,水海產品加工全國一流。湛江已成為全國重要的水產養殖、加工、流通和出口基地,形成了包括種苗、養殖、加工、流通等環節,以及跨飼料生產、生物藥物、裝備制造等多行業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年產值500多億元,從業人員100多萬人。
這是湛江堅持工業化、生態化、數字化融合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湛江以工業化理念重塑水產產業鏈、價值鏈,完善提升從“養殖”到“餐桌”全產業鏈;以生態化理念實現水產產業發展高品質、可持續,在資源保護、生態養殖、守住底線上下功夫,打造水產行業“綠色標桿”;以數字化理念驅動水產產業提效能、激活力,用好數字技術、數據資源、數字平臺,搶占全球水產產業鏈制高點。
接下來,湛江將積極引導水產企業開展數字化改造,打造一批智慧水產養殖示范基地;加快推進水產產業數據全面采集,實現科學養殖、精準養殖;加快推進生產運行、經營管理、營銷服務等多環節融為一體的信息化平臺建設,努力在全球水產產業中爭取更大話語權、定價權,形成水產產業的“湛江指數”。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