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點 > 正文

            浙江面積最小的區,如何成為杭州“工業第一區”?

            潮新聞 張留 王心慧 宋桔麗 楊震


            (相關資料圖)

            今年拼經濟,進入下半場。最新出爐的半年報顯示,在杭州沖擊兩萬億之城的關鍵時刻,濱江的工業增加值繼續穩居杭州全市第一,杭州“工業第一區”的地位越發鞏固。

            說到杭州高新區(濱江),給人的印象,向來與數字經濟、創新等關鍵詞密不可分。

            而近年來,隨著其工業增加值超越兄弟城區,并在浙江首次頒發的制造領域最高榮譽“天工鼎”中位列第一,濱江逐漸以工業大區強區的姿態示人。

            作為全省面積最小縣級行政區,濱江是如何跑贏一眾老牌工業大區,成為杭州“工業第一區”的?

            大華股份未來工廠 企業供圖

            小區突圍成杭州“工業第一區”的奧秘

            為什么說濱江是杭州“工業第一區”?

            工業增加值,相當于工業總產值扣除原材料及各項勞務等中間品投入之后的價值,更能衡量工業對于地區經濟增長的真正貢獻。

            從2020年開始,濱江的規上工業增加值就超過了其他區,目前已連續三年成為第一。而今年上半年,濱江規上工業增加值達400億元,仍位居第一。

            發展工業,濱江其實并不是“天賦型選手”。

            因為工業對空間需求強烈,而攤開地圖,濱江在浙江所有縣級行政區中面積最小,面積僅為72.2平方千米,光錢塘江水域就占去15.7%,發展工業的產業空間可謂十分有限。

            杭州有句俚語——“螺螄殼里做道場”,說的是當地人擅長利用狹窄的空間、簡陋的條件做成精妙復雜的事情。濱江做大做強工業的奧秘就在于此。

            在濱江聚才路,一幢15層的大廈是長川科技所在樓宇,該大廈的2-4層均為生產用房,10層以上則設有研發空間,整棟摩天大樓集研發、生產、辦公、測試、服務等功能于一體。

            長川科技之所以能夠把工廠搬上樓,得益于濱江先行先試出臺創新型產業用地這項原創政策,讓高新技術企業用地的容積率突破了2.0限制,為“工業上樓”奠定了政策前提。

            在政策支持下,博日科技、士蘭微電子、中控技術等畝均評價A類企業得以提高容積率,實現在地增資擴產,成為“工業上樓”弄潮兒。

            如今,行走在濱江,幾乎看不見“攤大餅”式的廠房。在那些十幾層甚至更高的樓宇里,濱江新型工業的辦公與研發、生產同時進行,樓上是辦公室,樓下就是車間,大大提升了工業的承載力。

            “工業上樓”模式不止在濱江取得了成效。前段時間,杭州市黨政代表團赴深圳考察,看到深圳與濱江有著相似的發展桎梏。

            寸土寸金的深圳,面積只有杭州的八分之一,剩余可建設用地并不多,工業發展需求與產業空間不足的矛盾凸顯。

            但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2022年,深圳市規上工業總產值45500.27億元,全部工業增加值11357.09億元,一躍成為國內規上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雙料第一”市。

            啟明醫療研發實驗室 徐青青 攝

            為什么濱江的產業適合“上樓”?

            深圳和濱江為何能催生“工業上樓”模式?

            用一個小故事來說明。在一場專門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舉辦的早餐會上,杭州高新區(濱江)管委會有關負責人向企業介紹,“在濱江,走10分鐘就能找到你的上下游企業”。

            這樣的描述并不夸張。如在被譽為“浙江最牛科技街”的物聯網街,這條長度不到兩公里的街,在集成電路、信息軟件、數字安防等各個領域都孕育出了代表性企業,海康威視、吉利集團、零跑汽車等15家上市公司集聚于此,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產業集群。

            當然,不是所有類型的工業都適合“上樓”。

            一般來說,上樓產業要符合“精密小輕”的特點,這恰恰與濱江的產業氣質相吻合。比起低端制造業,濱江更偏向于發展高附加值的中高端制造業。

            以數字經濟立區的濱江,多年來,圍繞數字經濟賽道補鏈強鏈,工業產業不斷向中高端水平邁進,形成了創新力強、帶動力強、附加值高的現代產業集群。

            這些年來,從“兩強兩優兩新”到數字經濟與新制造業“雙引擎”驅動,再到智能物聯、智能制造、數字健康三大產業生態,濱江打造了一條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全產業鏈,形成了集成電路、信息軟件等十大產業集群。

            以智能安防產業集群為例,濱江是全球數字安防與網絡通信產業鏈最完善的地區之一。

            濱江在數字安防領域形成了涵蓋基礎層、設備層和系統集成應用層的全產業鏈,其中基礎層擁有士蘭微、虹軟等代表企業,設備層擁有宇視、新華三等代表企業,集成應用層擁有海康威視、中控等智慧物聯解決方案提供商和運營服務商。

            這些“上樓”企業的另一個特點,是創新動力強勁,有力地推動濱江邁向全球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的中高端。目前,濱江規上工業企業研發費用占營收比重達到7.3%,位居全國前列。

            在“浙江省創造力百強企業榜單”中上榜27家(其中7家企業上榜前十),上榜企業數量為全省第一。

            按照建設數字經濟最強區的目標,未來,濱江將以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為總抓手,全面推進“一園三谷五鎮”產業布局落地見效。如在“中國視谷”建設上,將拓展視覺智能應用場景,大力發展工業軟件、智能機器人等細分賽道,推動工業視覺向3C電子、半導體、鋰電、光伏、物流等領域不斷衍生新產業,打造智能物聯萬億級產業集群,實現視覺智能產業往高攀升。

            這些新興產業,都將因“工業上樓”在濱江扎根,讓“工業第一區”的成色更足更亮。

            易思維的機器視覺設備生產車間 企業供圖

            “工業上樓”模式躍向2.0

            “工業上樓”未來會如何演變?

            對于創新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而言,自己拿地建樓并不現實,一來等待周期長,二來成本投入大。為了繼續破除用地瓶頸,濱江在杭州全市率先提出工業綜合體開發模式,由單純供地迭代為供地供樓雙軌并行,這也意味著,濱江的“工業上樓”模式迎來了2.0版本。

            自2019年起,濱江陸續投入建設4個工業綜合體,它們的規劃容積率均在2.0以上,第二工業綜合體的容積率甚至達到了4.0。近期,濱江首個工業綜合體完工,該工業綜合體已經簽約萬高、梅清數碼等11家企業,與直接供地相比,能夠節約土地面積約130畝。

            杭州萬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就算了這樣一筆賬,按照杭州萬高用房需求的用地面積30年折舊測算,通過與租賃、購置其他項目綜合對比分析,購置工業綜合體,平均每年可節省500萬元以上。

            除了為城市節約用地、為企業節省成本,“工業上樓”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促進產業集聚。濱江的設想是,一個工業綜合體對應一個產業集群,讓“上下樓”變“上下游”。

            像杭州萬高,生產的是能源互聯網研發專用芯片。首個工業綜合體前期招引企業中,大多數都為芯片生產企業。

            濱江首個工業綜合體

            工業綜合體,還克服了傳統工業廠房產城脫節的缺陷。濱江首個工業綜合體的南北兩大區塊,由一個定位為公共配套空間的超大連廊連接,它還有個前衛的名字——“光之軸”。

            有了“光之軸”進行物理上的連接,單棟工業廠房不再是孤立的存在,企業員工之間的交流互動更加便捷。

            值得一提的是,與傳統車間“關起門來生產”不同,首個工業綜合體的各個區塊并沒有設置明顯的出入口,廠房四周也沒有使用圍欄遮擋,整個園區以開放的姿態呈現在公眾面前,如此,園區與周邊要素實現了互聯互通。

            同時,工業綜合體內已經建成食堂、會議中心等功能區,將配置咖啡廳、圖書室、健身房等設施,商業業態也在陸續招引中。今后,工業綜合體還將聘請優質管理企業統籌物業管理服務,做好后勤保障,使企業可以集中精力于生產研發。

            如此一來,生產、生活、生態三者,都能夠在工業綜合體中實現有機融合。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工業綜合體的陸續投用,濱江工業經濟規模有望迎來下一輪躍升。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