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教育正成為這片草原上最亮眼的“新名片”:2025年,這個邊境旗縣被教育部評定為“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和“國家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當地也成為內蒙古首個實現“雙達標”的旗縣。
從校舍翻新到課堂變革,從教師賦能到五育并舉,當地用實打實的投入和創新,讓草原上的孩子們享受到了優質教育的陽光。
圖為教師外出培訓。 梁鵬飛 攝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
烏拉特中旗位于黃河“幾字彎”最頂端,北與蒙古國接壤,被譽為“鴻雁故鄉”。
“以前盼著孩子能就近上學,現在不光近,學校里體育館、圖書館、植物園樣樣齊全,比城里不差。”家住烏拉特中旗海流圖鎮的牧民娜仁其其格,看著兒子就讀的第一小學新塑膠操場,難掩笑意。
這幾年,烏拉特中旗在教育上的“大手筆”有目共睹:當地累計投入3.5億元,新建了第三小學、第一幼兒園等4所新校,給城區孩子添了足量學位;給第一小學、烏加河學校等配齊“四館一室”——體育館、圖書館、實驗室、科技館和活動室,讓城鄉學校都實現了“室內有場館、課外有園地”。
光有硬件還不夠,優質資源得“引進來”。2023年,當地牽手海亮教育集團,以烏拉特中旗第一中學為核心、第二中學為成員開展合作辦學。到了2024年秋天,第一中學的初中部和高中部徹底變了樣:“課堂不再是一個進度講到黑,而是因材施教,且配上小班化教學,學生們的勁兒更足了。”烏拉特中旗教育局局長楊智說。
“以前有些學生跟不上就自己放棄了,現在基礎弱的能慢慢趕,學有余力的能往前沖。”第一中學校長李明介紹,他們還從海亮教育園引進了12項教學工具,11名老師去跟崗學習,教案、試題等資源都能共享,“相當于把好學校的經驗直接搬了過來”。
圖為第二小學的學生在上勞動教育課。閆麗梅 攝
讓老師“教得好”又“留得住”
教育要提質,老師是關鍵。烏拉特中旗的老師們這幾年挺忙:2025年上半年,129人被派到武漢、北京的名校“沉浸式”學習;平時還能加入“三名工作室”——9個學科名師工作室、2個名校長工作室、10個名班主任工作室,跟著帶頭人做課題、上示范課。
為了破解“好老師留不住、學科有缺口”的難題,當地想出了不少辦法:請外地名師來帶課程、帶項目、帶團隊,手把手培養本土骨干;同時返聘全國優秀退休教師進行“銀齡計劃”;專招“985”“211”的碩士畢業生,給編外老師和正式老師同等待遇,連“五險二金”都一樣。
更實在的是“錢袋子”保障。烏拉特中旗拿出近3000萬元專項資金,一年給與班主任津貼317萬元,老師培訓經費300萬元,一線教師的績效比例還從20%提到了25%。“現在待遇上去了,干著有奔頭,誰還想走?”一位鄉村教師說。
這種“培養+引進+保障”的組合拳,讓老師隊伍活了起來。就像楊智說的:“老師安心教,學生才能學得好。”
圖為徐海珍老師運用三段式教學模式給學生授課。 吳若彤 攝
從課堂變樣到全面成長
如今,走進烏拉特中旗的學校,課堂早不是“老師講、學生聽”的老樣子了。
第一小學的徐海珍老師上“分數應用”課,先帶學生“逛超市”——用購物情景引出問題,再讓大家畫線段圖琢磨算法,最后留分層作業。“我運用‘啟思達’模式,先啟發興趣,再引導思考,最后達成達標,每節課都從生活里找例子,學生們聽得入迷。”徐海珍說。
第二中學的英語課更熱鬧。呂靈芝老師推行的“深度能動”教學,把課堂分成“目標引動、情境帶動、思維靈動”等6個環節。“以前一節課問不出3個問題,現在學生主動提十幾個,課堂氣氛十分熱烈。”呂靈芝笑著說,這種讓學生動起來的模式,讓課堂成了樂園。
除了課堂,孩子們每天“陽光體育兩小時”雷打不動,晨跑、體育課、大課間加課外活動,一個都不能少。“美育課上,舞蹈、書法、非遺傳承樣樣有,學校還有校園藝術節、讀書節,學生還能種菜收糧,體驗農活、學手藝,校園生活豐富多彩。”第二中學學生辛佳穎說。
如今,在烏拉特中旗的校園里,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和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的種子已扎根結果,北疆草原上的教育故事還在繼續。(完)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