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豪
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穩健起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如火如荼。在2022年廣東省兩會期間,廣東省人大代表、省人大財經委委員、中山市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士倫提出建議,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內灣一體化融合發展,將深圳、東莞、惠州、廣州、中山、珠海六市打造“無城市邊界”一體化內灣區。
梁士倫受訪者供圖
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內灣一體化融合發展正當其時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加強政策協調和規劃銜接,優化區域功能布局,推動區域城鄉協調發展,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
梁士倫表示,當前粵港澳大灣區東西兩岸仍存在明顯的不平衡不協調、發展分割等問題,尤其以深圳、東莞、廣州、中山、珠海等城市海岸線構成的內灣核心圈層一體化融合發展水平仍然不高,缺乏內灣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相關規劃。
隨著“雙區”建設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深入推進,深圳大力實施“西協”戰略,并啟動前海與中山翠亨及東莞濱海灣聯動開發建設方案的研究,中山實施“東承”戰略堅實邁出環灣向東發展的步伐,東莞高標準規劃建設濱海灣新區,廣州支持南沙加快建設聯動大灣區、面向世界的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為此,他認為,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內灣一體化融合發展正當其時。
制定內灣區一體化發展規劃
科學發展,制度先行。梁士倫建議,首先應加強統籌協調,制定內灣區一體化發展規劃。強化省級統籌協調機制,盡快制定大灣區內灣一體化建設專項系列規劃,推動內灣聯動開發建設。
他提出堅持陸海統籌、區域協調、產城融合、一體開發原則, 推進深莞惠穗中珠六個環灣城市鄰海區域空間資源統籌配置,加強規劃建設與產業打造、城鄉發展無縫對接,實現共謀共建共管共享。推動內灣城市尤其是鄰海近水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融,打造“無城市邊界”的一體化內灣區。
交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命脈,交通興則萬業興。梁士倫建議,構建一體化交通體系,實現內灣區“同城化”互聯互通。他表示要以強化內灣高效連接、重要節點快捷聯系為重點,構建以軌道、快速公路網、海空港、內灣海景公路、休閑碧道等為一體的立體化綜合交通樞紐。推動跨江鐵路、環灣軌道建設,促進跨市地鐵(軌道)線路縱深延伸,強化區域內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城市地鐵交通的高效銜接、便捷換乘,高標準建設“軌道上的大灣區”。
協同打造新興產業鏈共建世界級產業集群
在未來產業打造方面,梁士倫建議,圍繞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統籌布局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量子通信、人工智能、海洋經濟等產業,強化研發設計、科技金融、科技服務等協同合作,攜手打造面向未來的“科技創新+先進制造+高端服務”賦能提升的現代產業體系。
同時,他表示,要充分發揮內灣城市產業基礎、交通區位、創新要素、生態生活等綜合優勢,推動跨區域產業鏈深度合作,構建“總部+基地”“研發+轉化”“終端產品+協作配套”的產業鏈分工體系,融合珠江口兩岸、都市圈產業一體化促進產業鏈供應鏈水平提升,協同參與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建設創新鏈和產業鏈自主可控、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引領性產業集群,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的示范區和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