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數字化高質量推進社會保障 可持續便利化服務南粵民生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徐振天

            讓社會保障的陽光照進每一個人的生活、每一個人的心里。

            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事業,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

            數字智能化助力,廣東正走出一條全面便捷、強力覆蓋的社會保障惠民網絡。

            據了解,為強化數字政府對民生服務的支撐保障作用,廣東不斷優化“粵系列”平臺民生服務功能,為民生服務提供支撐保障。針對不同群體開展定制化服務,特別是重點關注老年人、農村地區人員和外來務工人員等群體,實現群眾關心的醫療、教育、社保、就業等重點領域政務服務事項全覆蓋,高頻政務服務事項“指尖辦”,打造全省統一的移動民生服務平臺。

            此外,廣東將加快推進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醫療保障協同治理體系、服務支撐體系等“三大體系”建設,深入推動“互聯網+醫保”,大力發展智慧醫保,穩步實現“穩健醫保、協同醫保、生態醫保、智慧醫保、法治醫保、安全醫保”等“六大醫保”發展目標。

            東京殘奧會男子100米T36級決賽冠軍鄧培程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秋明 攝

            鄧培程:“廣東力量”助力圓夢奧運

            2021年舉行的東京殘奧會上,鄧培程在男子100米T36級決賽中奪冠。

            在該屆殘奧會上,廣東共有34名運動員、8名教練員、8名工作人員,合計50人參與其中,廣東運動員占中國代表團運動員總人數的13.5%。其間,他們共獲得了8金17銀3銅,4人打破4項世界紀錄,2人打破2項殘奧會紀錄。

            多年來大力發展殘疾人體育事業,“廣東力量”助力他們圓夢奧運。

            殘奧會勇奪百米金牌

            2021年9月4日,在廣東肇慶懷集縣懷城鎮一戶人家的電視機前,鄧培程的母親在一片歡呼聲中激動地抱住身邊的親友,流下了開心的眼淚。25年來對兒子成長的擔憂,都在母親的淚花中化成了喜悅。電視機的畫面里,鄧培程剛在東京殘奧會男子100米T36級決賽中,以11秒85的成績打破殘奧會紀錄并奪金。

            1996年出生的鄧培程,患有先天性腦癱。盡管命運安排不公,但懷著一顆奔跑的心,鄧培程仍然在家人、同學、老師的支持和鼓勵下,成為了一名體育愛好者。他向記者回顧走過的路:“平時喜歡打籃球、乒乓球、羽毛球,肢體協調程度不佳會有一點影響,但正是運動給了我自由的感覺。”

            2018年,22歲的鄧培程被中國殘疾人田徑隊教練胡正觀選中,開始進行系統訓練,正式成為了一名殘疾人運動員。同年,鄧培程展現了他極強的運動天賦,首次參加廣東省殘運會便一舉勇奪5金并打破3項省紀錄。

            2021年9月,鄧培程隨殘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出戰東京。胡正觀回憶:“當時團隊的一位主力運動員因為種種原因沒有來到東京,而鄧培程賽前是有傷病的,本來我們是想保護他,但關鍵時刻他站了出來。他很懂事,覺得這個時候要努力爭取了,最后成功了。我很激動、也很感動。”

            強保障助圓體育夢

            有人說,如果奧運會選出了人類最巔峰的身體,那么殘奧會則選出了人類最不屈的靈魂。讓他們圓夢,背后有很多故事。

            東京奪冠后,身披國旗的鄧培程熱淚盈眶,他感慨:“感謝團隊給我們的各種保障和安全感。”

            胡正觀說,自己的團隊中,還有更多像鄧培程一樣的運動員,在機制的支持下實現了體育夢。

            據了解,廣東殘疾人體育事業走在全國前列。目前,廣東就有16個殘奧聾奧項目的集訓,設立了廣州(田徑、游泳、硬地滾球、輪椅籃球、輪椅網球)、深圳(冰壺、自行車)、汕頭(舉重、羽毛球)、佛山(聾人籃球)、東莞(射箭、盲人柔道、跆拳道、田徑)、江門(乒乓球)、清遠(盲人足球)七個體育訓練基地。

            目前,常年在訓人員約250人,注冊人員超500人。這些年,廣東向國家輸送了大批體育人才,在全球各地的體育賽事中獲得的獎牌數居全國前列,一大批殘疾人通過體育運動樹立信心、改變命運,為社會帶來了良好的示范效應。

            “廣東有約540多萬名殘疾人,我們希望更多懷揣體育夢想的人,能夠實現夢想。”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胡正觀說:“讓鄧培程這些選手圓夢,改變他們自身的命運,同時也是改變他們家庭的命運。”

            韶關市社會保險服務管理局職業年金科科長曾琳 受訪者提供

            曾琳:見證了社保服務減證便民全過程

            在韶關市社會保險服務管理局社保服務大廳,曾琳和往常一樣提前抵達崗位,預備好一天的工作安排。長期在一線工作,讓她見證了近年來我國社保服務體系減證便民的全過程。

            社保系統加快數字化

            2020年至今,曾琳統籌管理著社保服務大廳綜合受理窗口的事務,每天的工作除了處理好科室事務外,就是協調做好服務大廳中社保自助服務、網辦服務和“適老化”服務等事宜。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社保服務“老手”,曾琳感受到,近年來,社會保險服務“數字化轉型”的速度不斷加快,既拓寬了社保經辦的渠道,也讓辦理流程變得更簡便。

            她介紹,以前每年的4至6月,都是退休人員辦理養老待遇資格認證的高峰期,社保服務大廳迎來的退休人員絡繹不絕,高峰期的場面不僅給辦公人員帶來壓力,也讓來此辦理業務的老年群體苦不堪言。

            “從2019年起,這項業務推廣開放全年認證,且實現了全流程自助辦理,再也不需要退休人員集中前往辦事大廳進行辦理了。”曾琳說,不僅如此,社保聯系公安、衛健、民政等9部門實現了數據互聯互通,通過數據比對就能“靜默”完成認證,讓退休群眾安心領取養老金。

            據了解,2019年12月,韶關市上線了集中式社會保險信息系統,實現社會保險與就業創業、勞動關系等人社業務的數據共享,推動更多的服務事項實現網上辦、掌上辦、“省內通辦”“跨省通辦”“一網通辦”,電子證照、電子文書、電子印章等技術在社保領域的推廣使用更廣泛更便民。目前,韶關市社保政務服務事項69項已實現100%網上申辦。

            人性服務便民更利民

            在社保服務大廳綜合受理窗口,一位工作人員正在向前來咨詢的市民介紹:“您不用親自跑一趟,目前,社保經辦的高頻服務事項如養老待遇資格認證、參保證明查詢打印、失業金申領都已經實現了足不出戶就能辦理。”聽到這,市民不住點贊:“減證便民好,咱老百姓的辦事體驗更舒適、更便捷了。”

            2019年12月,韶關市社會保險服務管理局成立了綜合受理窗口,將原各科室獨自受理業務的18個對外窗口,整合成業務范圍覆蓋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保險關系的9個綜合受理窗口,如今,“一窗通辦”率達到了100%。

            一些高齡老人不會用智能手機怎么辦?為此,社保服務大廳做好“適老化”改造,讓廣大退休人員感受到社保經辦服務的溫度,服務大廳還設立了“愛心專窗”配備便民設備,為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開辟了綠色通道。結合當前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為解決老年人無法通過智能手機出示健康碼的難題,服務大廳還專門配置了“粵康碼自助讀卡儀”,群眾手持身份證、刷臉即可通過“綠碼”認證。“適老化”服務,讓社保有速度更有溫度。

            “目前,我們所有對外辦理的社保政務服務事項、一系列的政務服務提升工程,都是圍繞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進行優化提升,以群眾業務需求為導向。”曾琳介紹,以告知承諾制為例,目前社保13項證明事項均納入到告知承諾事項內,參保人通過承諾方式就可以完成業務辦理,大大減輕了此前辦事群眾“證明難”的壓力。

            總策劃:杜傳貴 林海利

            執行策劃:孫愛群 劉 云

            執行統籌:劉 云 李春煒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社會保障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