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林翎 文藝 通訊員 粵文旅宣 鐘軒
6月11日是我國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廣東各地舉辦文化遺產系列活動,呈現出廣東文化遺產的迷人光彩,讓群眾共享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的豐碩成果。
新晉非遺項目授牌
11日,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廣東主會場(中山)暨石岐龍舟文化周啟動儀式在中山舉行。啟動儀式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山獨具特色的民間傳統舞蹈——醉龍舞表演中拉開帷幕。隨后,來自梅州的杯花舞、清遠的瑤族長鼓舞、中山的咸水歌悉數亮相,共同演繹嶺南文化豐富多樣、異彩紛呈的魅力。
本次活動由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中山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啟動儀式上,主辦方為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第八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正式授牌。廣東省共有18項非遺代表性項目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有115項。
此外,2022年廣東省“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也正式發布,系列活動包括“非遺少年學”優秀案例征集活動、“非遺少年說”青少年展示展演活動兩項內容。
本次主會場活動為期四天,以非遺項目表演、非遺購物節、非遺墟市等多種形式展示廣東非遺的魅力。其中,“廣東省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圖片展”在中山市博物館新館展出,臉譜繪制、彩扎、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藝、貓頭獅(龍川貓頭獅)等非遺項目的精美作品,引來眾多觀眾打卡。
當天,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還在中山召開2022年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會議明確了廣東下一步的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方向。會議指出,要抓好基礎工程,加強非遺資源的普查和發掘,完善檔案制度,加強檔案數字化管理,不斷完善四級項目名錄體系,實施記錄工程,做好非遺的整體性保護;要抓好傳承工程,加強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制度建設,建立評估制度,構建更具時代活力、更具擔當作為的傳承梯隊;要抓好傳播工程,鼓勵新聞媒體、文藝創作生產單位積極創作,講好非遺故事,利用各類公共文化設施開展傳播普及活動;要抓好展示工程,完善傳承體驗設施建設,統籌利用好現有資源,實現省、市、縣三級非遺展示場所全覆蓋,增強民眾的非遺保護意識。
灣區青年打卡文化遺產
11日,2022年粵港澳青年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體驗活動也正式啟動。近30名粵港澳三地青年來到本次活動的第一站——中山市。
在導游的帶領下,粵港澳青年們冒雨打卡了岐澳古道文化遺產游徑、中山溫泉賓館黨史教育基地、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翠亨村、中山市博物館、三溪村等歷史文化景點,在行走文化遺產游徑中,品讀大灣區文化魅力。
相關資料圖
吳岸發是參與此次行走文化遺產游徑活動的青年之一。來自廣州的他,是粵港澳廣東創新創業基地的一名農業科技企業創始人。“我們在粵港澳大灣區創業,理應對這片土地的歷史文化內涵有所了解。”吳岸發表示,本次體驗活動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沉浸式的體驗,讓我更能理解孫中山先生在艱苦時代奮發圖強的精神,也讓我認識到身處和平時代的我們,更應該擔起時代的責任和使命”。
記者了解到,12日,粵港澳青年們還將前往江門市,參觀開平自立村碉樓群、開平立園等人文景點,并舉行2022年粵港澳青年文化遺產游徑體驗活動創新創造工作坊分享對接會。
群眾體驗非遺文化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廣州、肇慶等地也推出各類文化遺產活動,把非遺保護利用的成果與群眾共享。
在廣州,廣東省博物館(廣州魯迅紀念館)聯合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辦“非遺工匠匯”,探尋廣作傳統工藝所承繼的中西交融與工藝之美。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舉辦了亂針繡創藝手作、亂針繡體驗講座、粵劇手作三大主題活動,讓少兒讀者了解非遺、愛上非遺、傳承非遺。
在肇慶,“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現場集結了粵港澳大灣區和肇慶本土眾多非遺項目,共設40個展銷位。高埗矮仔腸、肇慶裹蒸、疍家糕、德慶竹篙粉……各式各樣的非遺美食讓市民體驗了一場“舌尖上的美食之旅”。
廣東省古跡保護協會還于10日啟動了2022年度廣東省“考古進校園”系列活動。第一期活動設在廣州市第二中學,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研究館員崔勇以《水下考古與海上絲綢之路——破解南宋沉船“南海I號之謎”》為題,帶領學生探尋水下考古的奧秘。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