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持續推進高質量跨越式發展,開啟建設現代化濱海城市新征程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詹翔閔 全良波 通訊員 李康華
廠房林立的港區、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功能齊全的城市空間、串珠成鏈的山海美景、活力充沛的美麗鄉村……黨的十八大以來,茂名持續推進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人民群眾不斷提升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體現在一個個身邊的變化中。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當前,茂名開啟建設產業實力雄厚的現代化濱海城市新征程,奮力打造沿海經濟帶上的新增長極,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不斷激發和釋放。
產業集聚規模不斷壯大
走進茂名這座濱海綠城,處處展現勃勃生機。近日,記者在位于茂名濱海新區的綠色化工和氫能產業園內看到,這里吊塔林立,工程人員緊張有序施工。茂名在濱海新區打造以丙烷脫氫為龍頭的世界級綠色化工和氫能源產業園,項目以發展丙烷—丙烯—聚丙烯(PP)產業鏈為主線,打造全球最大的聚丙烯生產基地,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群,打造大灣區氫能源供應基地。今年,茂名繼續打好產業發展“三場硬仗”:全力推進總投資約73.4億元的丙烯腈項目開工建設,全力保障總投資400億元、在建投資64.8億元的東華能源烷烴資源綜合利用項目一期(Ⅰ)建成投產,全力爭取總投資約299.5億元的茂名石化煉油轉型升級及乙烯提質改造項目上馬建設。
近十年來,茂名高標準繪制產業強市藍圖,各工業園區進一步拓寬產業集群發展空間,產業集聚規模不斷壯大。世界500強豐益國際、廣藥集團及華僑城、東華能源、廣州工控等“鏈主”企業落戶茂名。廣州工控丙烯腈、廣化化工交易中心、廣藥集團王老吉粵西生產基地等加速落地。茂名著眼綠色化工和氫能產業鏈補鏈延鏈強鏈,精準招商、敲門招商、以商招商,不斷推動形成強大的集聚效應。
茂名先后成立濱海新區、高新區、水東灣新城三個經濟功能區,作為向海經濟的主戰場。濱海新區錨定建設世界級綠色化工和氫能產業基地,加快建設現代化港口,大力發展臨港產業和海洋新興產業;高新區錨定全國高新區百強目標,全力建設科技創新高地、戰略性主導產業聚集區,不斷深化拓展石化和新材料產業鏈;水東灣新城錨定中國南海旅游休閑度假康養目的地,著力做好生態修復、交通可達、文旅產業三篇文章。
如今,隨著湛江吳川機場正式啟用,茂名第四大發展平臺——臨空經濟區被委以重任。茂名提出將臨空經濟區打造成湛茂都市圈的啟動區和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灣城市群、海南自由貿易港的重要平臺。臨空經濟區錨定空港門戶目標,重點布局臨空工業、臨空倉儲物流、跨境電商和臨空科技等產業。
茂名產業已從石化這個單一的結構,向多元化、高端化和綠色化迅速發展。目前,茂名聚焦六大優勢產業抓好項目布局,全力打造世界級綠色化工和氫能產業基地、國家級特色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區域性現代商貿物流基地、中國南方文旅康養度假基地和示范性城鄉融合發展基地,把工作著力點放在執行落實上,全力以赴把 “路線圖”變成“施工圖”“實景圖”。尤其是2021年以來,茂名持續深化與大灣區國資國企的交流合作,推動重大產業向沿海經濟帶西翼布局發展。據統計,2021年茂名市重點簽約項目和重點儲備項目共計40個,涉及18家企業,其中世界500強企業2家,中國500強企業7家。
農業總產值連續突破千億元
擁有山海全地形資源的茂名,地理位置優越,農業資源稟賦豐富。從碧海銀沙的電白一路往北,到連綿大山的信宜,分別種植有沉香、荔枝、龍眼、化橘紅、三華李,河溝魚塘里還有數之不盡的羅非魚,現代農業體系躍然眼前。2021年,茂名農業總產值1042.75億元,實現連續兩年超千億元,切實發揮了農業“穩定器”和“壓艙石”的作用。
荔枝產業是茂名富民興村的重要產業。十年來,茂名市先后建成茂名市荔枝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茂名市省級荔枝優勢產區產業園、茂名市省級荔枝跨縣集群產業園、高州市荔枝省級產業園。今年,茂名圍繞荔枝精深加工,引進廣藥集團王老吉大健康公司,研發推出更多“荔字號”新品,“從論箱、論盒賣到論粒、論棵、論片定制”,以“荔枝定制”模式提高荔枝產業效益;深入挖掘荔枝文化,把荔枝產業發展與食品加工業、都市休閑觀光有機結合,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高州市根子鎮橋頭村村民何叔說,茂名全力打好荔枝產業產銷“組合拳”,力促品牌提升、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合力破解了“豐產爛市”“荔賤傷農”難題,“以后再也不愁荔枝銷路,還帶動鄉村旅游發展,日子越過越好。”
茂名荔枝逐漸從經濟作物向鄉村振興主產業華麗轉型。茂名總結荔枝產業發展經驗,進一步探尋其他細分特色農業品類發展路徑,提出打造荔枝、龍眼、沉香、化橘紅、三華李“五棵樹”、羅非魚“一條魚”和預制菜“一桌菜”,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提升。
在注重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茂名著力加強農業二三產業的發展,力補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短板,拉長農業產業鏈。目前,全市市級以上111家農業龍頭企業中,加工型企業59家,占53%。全市農產品加工總產值突破900億元,成為茂名市支柱產業之一。
此外,依據各地區域特色和產業優勢,茂名積極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按“科研+生產+加工+流通”的發展模式,著力提升產業集聚、集群、集成水平,加快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成長
茂名港開發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冬:
深水大港從藍圖中走進現實
在茂名港開發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冬的辦公室里,掛著一幅茂名港博賀新港區的規劃圖。如今,藍圖照進現實,一片灘涂開發成深水大港,令正在介紹的劉冬深感自豪。這是劉冬在茂名港工作的第十個年頭,他與無數的建設者日夜堅守在項目最前線,為茂名在新一輪海洋經濟發展大潮中奮勇爭先增添了關鍵籌碼。劉冬說,目前,茂名港正在抓緊建設泊位,為口岸開放打下堅實基礎。
灘涂開發成深水港
2日,記者來到茂名博賀新港區通用碼頭,一字排開的8臺大型門吊向海而立,一個個儲存罐拔地而起,荒灘野渡成為明日黃花。短短十年間,小漁村變成現代化港口,茂名擁有億噸大港的夢想照進現實。
“向海而興,開發深水港就好比‘龍頭’,現在龍頭終于抬起來了。”劉冬曾經參與深圳西部大鏟灣碼頭的建設,2013年,他從深圳來到茂名。從2013年到2019年,他見證了小漁村變成深水港的過程。
劉冬說,起初交通不便、水電未通,工作開展得較為艱巨。2013年,茂名港集團啟動外圍全長5423米東防波堤和全長3315米的西防波堤的建設,由于風浪和天氣等因素,防波堤建造受到巨大影響。印象最深的是2015年的“彩虹”臺風,對工程實體、工程周期、后期資金造成的損失都非常大,花了一個多月才完全修復。
2019年3月22日,茂名港博賀新港區開港。劉冬說,開港是振奮人心的一件大事,對茂名來說這不僅結束了多年沒有大型港口的歷史,也標志博賀新港區規劃建設邁上新的臺階,從建設期邁入運營期。“一天一個變化,就如看著自己的孩子在成長,這種自豪感是難以表達的。”
完善配套助力騰飛
建設博賀新港區目標是明確的,茂名濱海夢正從這里騰飛。
劉冬說,目前,茂名港推進博賀新港區港口總體規劃,重點是加快推進碼頭泊位、進港航道及航標導助航設施建設,配備引航服務,設置引航員登離輪點等相關工作。“到今年年底,茂名港建成4個碼頭泊位,為茂名濱海夢再添新引擎。”
據介紹,新港區設計吞吐能力約1.5億噸,在繼續承擔茂名石化的油氣化工品接卸任務、滿足重化工業發展的基礎上,依托大型專業化深水碼頭,促進電力、冶金、石化等臨港產業發展,將成為茂名打造廣東沿海經濟帶上新增長極的“爆點”,引燃新一輪海洋經濟發展大潮。
在劉冬眼里,一個現代化港口不僅為茂名向海而興新增一個引擎,而且改變了村民的生活方式,增強了幸福感、獲得感。
“當時這里就是一個野灘,一窮二白。”劉冬說,10年前周邊村民過著以海為生的生活,周邊連個便利店都缺乏,“現在港區建有廣場、便利店,道路干凈寬闊,村民跳起廣場舞,購物也方便,生活越來越幸福。”
劉冬說,博賀新港區的建設從科學規劃、產業布局、發展服務業、提升城市管理等逐一開展,會成為粵西地區大型的集煤炭、能源、電力、集裝箱為一體的綜合性貨運港區,接下來能帶動更多的臨港產業,交通、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對茂名整個貨運產業結構以及對粵西物流產業調整都有重要意義。
變遷
露天礦生態公園
“城市后花園”的蝶變之路
昔日的露天大礦坑,今天的城市后花園。茂名露天礦生態公園坐落于茂名市區西北石油化工工業區,占地面積10.07平方公里,園內有復綠生態林地8000多畝、長達20公里的馬拉松跑道。園內還建有廣東首家礦產遺址博物館——茂名露天礦博物館,建筑總面積9000多平方米,成為集展覽、科普、藏品收集等諸多功能于一體、傳承茂名礦業文化和油城精神的綜合型博物館。
露天礦生態公園伴隨了茂名的城市成長,見證了茂名的發展和巨變,成為了茂名城市立市建設發展的見證地。近年來,該公園先后獲“污染防治攻堅戰典型案例”“廣東省第二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十大范例”等榮譽。
城市傷疤變身“九寨溝”
茂名露天礦于1962年正式建成投產,生產了30年,總共開采了1.02億噸油頁巖,形成一個面積6平方公里、一圈20公里、最深處約100米的大坑,表土和巖渣堆放形成了南排土場、北排土場兩座山頭。
由于油頁巖富含油、硫等礦物質,當時開采、處理技術落后,加之沒有進水及泄水設施,湖水酸化,曾經一度影響周邊居民健康。隨著湖水水位上漲,又對周邊地區形成嚴重的安全隱患。
彼時礦區仍有價值千億元的豐富礦產資源,對于茂名的經濟發展無疑十分重要。但茂名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決定放棄采礦收益。
2013年,經過數十次現場調研和論證后做出了最終決定:“在露天礦礦區范圍內,一律不得進行挖掘、采礦、建設等活動,油頁巖礦坑及其附近區域統籌考慮打造成礦山公園。”
引來活水變“廢坑”為“活湖”,茂名啟動露天礦生態公園規劃建設工作。2014年,茂名露天礦生態公園建設全面展開,按照修復與優化有機結合的原則,重點建設“引水、修路、種樹、建館”四大工程,利用現有地形及礦區原有設施,通過“賞花、觀景、戲水、觀展”等一系列景點布置,開發出集工業特色、山水園林、休閑觀光于一體的大型開放式生態公園,成為市民休閑游玩的好去處。
“目前,對礦坑湖的監測顯示水質均達標,只有酸堿度因原本富礦導致水質偏酸性。”茂名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當天氣好時,湖面遠遠看去像碧綠的寶石,也成了當地群眾口中的“城市邊的九寨溝”。
至今,露天礦區已完成9000多畝、50余萬株的復綠工程,樹種成活率在85%以上,有效地改善了礦區植被環境。
在露天礦的修復中,當地還通過改造廢棄廠房,建起博物館。2019年,茂名露天礦博物館正式開館,也成為廣東首家礦產遺址博物館,承載著當地礦業歷史文化和油城精神。
“好心湖”成生態新名片
茂名露天礦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綠水青山正日益變成造福群眾的金山銀山。
2017年8月,礦坑湖被命名為“好心湖”,水面面積約6平方公里,蓄水量為1.6億立方米,繞湖而修的好心湖碧道全長15.2公里。在碧道建設過程中,茂名市將其與河湖治理、生態保護與修復、文旅產業緊密結合,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有效提升。好心湖碧道成為廣東水科院河長制研究院推薦的廣東“十大浪漫碧道”。
如今40公里的環湖公路已全線貫通,假期休閑、旅游的市民也越來越多。近年連續幾個春節期間,露天礦生態公園累計接待游客均達80萬人次以上,排在當地熱門景區首位。
生態環境改善也帶來新的產業發展機遇。在茂名露天礦曾經的北排土場,清潔能源正蓬勃發展,當地將排土場改造成目前茂名首個地面光伏電站——廣東粵電茂名露天礦“林光互補”項目,集約利用土地,土地上方空間建設光伏,下方種植花卉、苗圃,每年為電網提供清潔電能10321萬度,相當于節約標煤3.93萬噸,減少灰渣排放量約1.21萬噸。
“茂名是補齊歷史欠賬,再造了一個綠水青山的‘寶藏’留給子孫,讓人們真正感受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茂名露天礦公園成了我們的城市名片,綠色發展也將成為未來發展的主基調。”茂名市露天礦生態公園管理處負責人表示。
目前,茂名露天礦的生態修復還在繼續完善,將聚焦礦山遺址、鄉村振興、戶外運動,加快露天礦生態公園提質改造。
數看
●2021年,茂名地區生產總值為3698.10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為648.8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319.2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730.01億元。
●2021年發布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茂名市常住人口10年增加逾35萬人,增長6.12%。
●2021年茂名完成農業總產值1042.75億元,實現連續兩年超千億元,是廣東首個農業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的地級市。2021年茂名市海洋生產總值預計為637億元,2021年水產品總產量93.3萬噸,其中海水產品60.12萬噸,淡水產品33.18萬噸。
●2021年,茂名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29元,茂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118元,茂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8818元。2021年,茂名全年全市累計接待游客2543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49.63億元,分別年均增長18.3%和27.0%。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