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點 > 正文

            書是荒漠甘泉,無知為萬惡之源

            江媛先生發表在2022年第三期《廣州文藝》的《荒漠圖書館》(詳見上期),讀后久久不能平靜。


            (資料圖)

            江媛先生,女,新疆喀什莎車人。19歲發表第一首詩《遺憾》之后回到內地。先在北京讀書,現生活在中原。已在《莽原》、《時代文學》、《詩刊》等刊物發表文學作品,出版詩集《喀什詩稿》。

            這篇《荒漠圖書館》,是她近期的又一力作。

            一,白骨觀破我執

            故事從媽媽帶著兩個女兒去礫石戈壁塌陷下去的巨大裂谷底部,為兒子“光”上墳講起。

            “光”,曾經是生命之光、家族之光,家里唯一男孩的含義是延續家族香火。但是,他夭折了。媽媽執念于對“光”的愛,執念于他的漂亮,并發誓:等日后有錢,一定要打口像樣的小棺材,重新安葬。

            重新入殮時,“光”已經成白骨,骷髏臉上爬滿小蟲,慘不忍睹——此為作者的白骨觀,即佛家修持法之一,為佛教五門禪法之一種,通常由不凈觀、白骨觀、白骨生肌和白骨流光四步組成,主要的目的是息滅對色身的貪戀。

            媽媽為“光”的遺骨驅完蟲,放進那口全新精致的小棺材里,重新掩埋,并立了碑。之后,媽媽不再提起“光”,兩個女兒也絕口不提。“弟弟光的美被無形之賊偷竊的一干二凈,以至于我們眼中所見擊碎了心中所念。”

            正如《禪秘要法經》所言,有說觀想尸體腐爛變白骨的,有說觀想滿世界白骨嘈雜的。白骨觀,可用來破除我執。

            破除我執后,媽媽再次孕育了新的生命。又一個男嬰的降生,給父母帶來了新的希望。

            二,讀書是一種信仰,無知為萬惡之源

            故事中的拾荒老爺爺,在荒涼的戈壁拉了一平板車書,要給這些書找一個家——此為作者的讀書觀,即讀書是一種信仰。老爺爺都拾荒了,如此襤褸,自己都沒有一個家,還要給書安一個家。支撐他這么做的,即是內心的信仰。

            “不看書,眼睛是瞎的。看了書,眼睛亮堂了心里才亮堂”。這是懂得知識價值的人才能說出的話。

            在那個標榜貧窮和補丁的特殊時期,在那個至圣先師都被批斗的年代,一個鶉衣百結的老人竟然這么大膽,以一己殘軀搶救了那么多書,并用生命最后的力量,在荒漠中暗自建了個圖書館。這個拾荒的老爺爺,這個被流放的“臭老九”,是“掃地僧”般的存在——智如日,慧如月,則智慧常明。一燈可破千年暗,一智可滅萬年愚。

            古人稱萬惡淫為首,這里的“淫”并非淫色、淫蕩,而是指過多、過分、貪婪,指一切不正當的行為。認知出了問題,為迷惑,指假為真,不知善惡美丑,從而無良。換句話說,無知為萬惡之源。

            無知帶來的罪惡——真偽不辨,善惡不明,是非不分,當知不知,閉門造車想當然,輕信盲從,以訛傳訛,拿謬誤當真理,害人害己。令人無知,等于斷人慧根。

            書可以醫愚,讓人們不再蠢笨。書是荒漠中的甘泉,滋潤著人們的心靈。當生活在荒漠戈壁里有點知識的父親,看見這個圖書館里那么多的經典著作時,就如同渴了好久的人看見了昆侖山上流下來的冰雪融水一樣,立即撲上去“喝”個飽。

            書中自有黃金屋。通過讀書,父親找到了通往尊嚴和財富的道路,人生從此兩樣。真理如光,照亮前行的路。

            信仰,是一個人靈魂深處出來的畢生奮斗的力量之源和精神支柱,它是人的骨頭,關鍵時候能立得起來。真理也許一時寂寞,但只要堅持不搖,一切交給時間,不辯自明。

            三,生命,悲欣交集

            水是生命之源,文章從昆侖山上流下來的冰雪融水寫起,作者內心對這條河流充滿敬意。茫茫戈壁,如果沒有水,是絕對活不下去的。

            家里沒有門,戈壁沒有人,被命運扔到這個鳥不下蛋的地方——“佛觀一碗水,八萬四千蟲”,是佛對生命的慈悲。生命,是奇跡。活下去,就是勝利。

            偶爾,拾荒老人講了玉門關內的世界,像神話。小人書里不可思議的人群和繁華,“母親用顫抖的手指著書頁說,媽媽的家鄉沈陽就是這樣……”

            成年人在動蕩歲月中的顛沛流離,貧瘠饑餓中長大的孩子,荒漠孤寂中的人間溫情,構成苦難又幸運的童年往事。

            比食物更難得的是書,這些書并非全部保存完好,某些書甚至有被撕破被火撩后的痕跡,有些書上甚至有血滓……“本本帶著重生的莊嚴和與愚昧抗爭的悲壯”,是不幸中的萬幸,令人悲欣交集。

            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書在荒漠的存在,不亞于水。

            由此,想到曾經的敦煌以及整個新疆的文物,數不清的珍寶,因為無知,被流失被破壞。而現代的我們,只能去海外博物館去復制我們祖先的東西回來,用贗品擺在我們自己的博物館里。這是幸與不幸?而那些在政治運動中,被人為毀壞的文物,我們只能看劫后余生的樣子了。那些被毀掉的瑰寶,則永遠的消失了——事后再痛的領悟,都不如當時的人間清醒。

            文章結尾,作者借父親言行,向已故的拾荒老人致敬。

            勇者如斯!這樣的人太少了。曾經的十年浩劫中,這樣的人是了不起的英雄!

            END

            作者簡介:

            鳴飛,字熙桐。少時習書畫,中年學文章,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鄭州市女子書法研究會會。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