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高效節水灌溉:豐收背后的裝備基礎

            藏技于水,高效節水灌溉是豐收背后的裝備基礎

            如何才能實現水肥一體化,將巧施肥水的技術要求落實到田間地頭?這離不開背后的墑情監測黑科技和高效節水灌溉硬裝備。近日,山西運城永濟市栲栳鎮棉花原種場傳來喜訊,農場的晚播麥田畝產637公斤,農場技術負責人張彩華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她認為,今年麥子的豐產主要歸功于精細的田間管理,而精細的田間管理又依靠兩大利器,一是高效節水灌溉設備,二是土壤墑情自動監測儀器,二者缺一不可。土壤墑情自動監測儀實時測定耕層土壤含水量并自動上傳至智能灌溉決策系統,系統在綜合土壤墑情、作物需水特點及降水氣溫等氣象參數后,可計算出灌水量并自動灌溉,在省時省工的同時也節約了寶貴的黃河水資源。山西省土肥站節水科研究員張國進說,智能灌溉設施就像麥田的智能管家,真正實現了農田水分精準調控,安裝這兩套設備的麥田,比其他麥田平均要增產60公斤左右,增產率超過10%,是真正的節水豐產神器。

            在河南獲嘉縣,弘晟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好收成農業服務專業合作社、利農種植服務專業合作社的3個千畝水肥一體化示范方播期都比常年偏晚20天左右,但每畝實收小麥產量都在700公斤左右,部分核心地塊畝產800公斤以上。在晚播與干熱風的疊加影響下能夠喜獲豐收,合作社應用的滴灌、噴灌水肥一體化設施及土壤墑情監測設備可是立了大功。獲嘉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王慶安說,前期小水灌溉施肥給弱苗“補營養”、中期肥水調控增穗數提粒重、后期噴水降溫防干熱風全靠這些水肥一體化設施設備,既省工省力,還作業均勻、效果好。

            在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西三十鋪鎮三十鋪村永祥良種服務有限責任公司525畝的小麥示范田測產現場,潁上縣土肥站站長王樹文宣布:“小麥畝均產量609公斤,比未使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的田塊增產65公斤。”公司負責人朱永祥自豪地說:“這片小麥去年種得遲,因秸稈直接翻耕還田,土壤比較松,出苗就比周圍的差,但這套固定噴霧式水肥一體設備幫了大忙。我在春節前及時澆了一遍水,同時噴了一次葉面肥,開春后又在返青和拔節期各進行一次澆水和葉面噴肥,結果長得比人家的都好。一畝多收65公斤,就能多掙180多塊錢,總共能多收3.4萬多公斤,能多賣9萬多元。”王樹文補充說:“這套設備是由省土壤肥料總站聯合省農科院自主研發,能360度自由旋轉霧化噴灌,節水40%,節肥25%,一畝節省投入45元左右,525畝小麥可節本兩萬多元。實際算起來,朱永祥今年節本增收12萬元左右,等于多賺一臺小汽車!”

            高效節水灌溉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保障。大規模高效節水灌溉建設為水肥一體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設備基礎,為晚播小麥促弱轉壯奪豐收發揮了關鍵作用。今年農業農村部組織修訂《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GB/T30600-2022),10月1日起正式實施。據了解,高效節水灌溉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統籌規劃、同步實施,今年計劃建設高效節水灌溉1500萬畝。

            (記者 王澤農)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水肥一體化 夏糧豐收 冀南平原 逆境增產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