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訊 記者張華、通訊員王艷報道:人工智能對1萬余例肺結節的診斷,準確性達到80%以上!26日,記者從第十一屆廣州肺癌論壇上獲悉,在中山大學腫瘤醫院牽頭的人工智能與肺結節診斷鑒別的一項多中心臨床試驗顯示,人工智能對1萬余例肺結節的診斷結果顯示,準確率達到82%、敏感度達到88%、在腫瘤的浸潤分型中準確率達到了80%。由此,來自全國肺癌領域的21位專家在8個方面達成了共識,發布了國內首個《AI肺結節診治專家共識》。同時,AI肺結節診斷系統也即將進入臨床應用。
肺結節篩查可使肺癌病死率下降20%
據國家癌癥中心統計,我國每年新診斷約78萬肺癌患者,死亡約為63萬。根據美國國家肺癌篩查試驗結果,肺癌患者中有35% 是10 mm 以下的肺結節,肺結節篩查可使肺癌病死率下降20%,因此對肺結節的早檢測、早診斷及早治療是降低肺癌死亡率的重要方法。
然而,目前對于肺結節檢測的臨床實踐中存在諸多困難。中山大學腫瘤醫院肺癌首席專家龍浩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目前低劑量螺旋CT廣泛應用于體檢中,這使得肺結節的檢出率大幅度提高。但是,由于影像科的醫師資源不足以及基層醫院醫生對于肺結節的認識不足,這使得篩查檢測的準確率有進一步改進的空間。
此時,人工智能利用其深度學習的能力,在疑似惡性腫瘤的肺結節診斷上可以協助臨床醫生快速、精準找到需要重點關注“目標”。
萬余例肺結節診斷“認可”AI判斷能力
為驗證人工智能輔助臨床醫生、影像科醫生增加肺結節的診斷能力,由中山大學腫瘤醫院牽頭的一項多中心臨床試驗于2021年5月開展。來自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等8家醫院,納入1萬余例肺結節CT片,人工智能作出診斷,經檢驗其準確率達到82%、敏感度達到88%、在腫瘤的浸潤分型中準確率達到了80%。可以說,醫療AI在影像讀片方面,并不輸影像科醫生。
在2022年1月份,由龍浩等11位專家為指導,10位專家執筆并達成了專家共識,最終完成撰寫與評審。龍浩教授介紹,“在人工智能與肺結節診斷鑒別上,專家們達成了八點共識,比如人工智能在輔助醫生進行肺結節識別方面,具有較大優勢,在肺結節隨訪中判斷良惡性具有重要價值;融合多模態信息的肺癌診斷技術能夠得到更加精確的肺癌診斷效果;基于人工智能的三維重建技術對于提高手術的安全性和準確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當然,龍浩教授還指出,人工智能對亞實性結節檢測的假陰性率較高,仍需要人工閱片確認以減少漏診;人工智能技術在肺結節良惡性鑒別中可為臨床診斷提供輔助參考,但其準確性還無法取代人工。但是無論如何,這項大規模的研究將醫療AI進入臨床應用推動了一大步。
AI肺結節診斷系統即將進入臨床應用
正是由于人工智能在肺結節的識別診斷、病理預測、隨訪判斷、手術規劃上已具備良好的應用價值,因此,人工智能進入臨床應用已經是必然趨勢。
“預計近期,肺結節檢測的AI產品會拿到臨床三類醫療器械使用證、許可證,進入臨床。”龍浩教授告訴記者,“在中山大學腫瘤醫院,人工智能肺結節診治系統正在進行醫學倫理審核,相信很快就會應用于臨床。”總體來說,相較于影像科或放射科醫生獨立檢測而言,有 AI 輔助的肺結節的檢測準確度會有明顯提升。同時有望在分級和預判磨玻璃結節早期肺腺癌浸潤亞型上為外科醫生的臨床決策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