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深圳強降雨背后:什么讓我們從“無感”到“有感”?| 速觀察

            5月13日,深圳的暴雨預警信號經歷了“三變色”:從紅色降級為黃色,到截至記者發稿時,又再度升級為橙色。

            雖然深圳市氣象臺表示,本輪“龍舟水”強降水期已結束。但大家仍不能放松警惕,全市仍維持暴雨戒備狀態。

            不少市民說對這場雨幾乎“無感”,一是部分短時雨量雖大,但降雨時間斷斷續續,且未出現大規模內澇點;二是城市運轉如常,對日常生活并沒有太大影響。

            雖然對雨本身的感知不大,但在這次強降雨背后,我們仍有一些強烈感受。

            這些感受一方面來源于城市的個體,風雨中那些深圳人堅守的身影,讓我們動容;另一方面源于整座城市的應對,在眾人齊心合力下城市應急機制的高效運轉,為大家守護。

            防汛救災,落實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必然體現在一個個細節中;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更需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來打贏這場硬仗。

            為什么他們能讓我們感動?

            越是平凡基層的崗位,越是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

            “482條道路、155座橋梁、33個涵洞……”在深圳南山區道路巡查員敬守宏口中,這些數字張口就來。

            今年52歲的敬守宏,已是從事道路管養巡查24年的“老將”。轄區的每個角落他都用腳步丈量過,哪里有邊坡哪有涵洞,他張口就來。

            強降雨天氣下,像敬守宏一樣的道路巡查員,遍布在城市各處,每天步行15公里,雷打不動地“壓馬路”,守護整座城市的安全。

            真正讓我們感動的,不止是這一刻他們的堅守,而是從這背后真切感受到了這類基層人員的日常。功夫在平時,只有日常反復的檢查,才會對數字脫口而出;只有對區域的細致摸排,才會對情況了然于胸,應對風險從容不迫。

            如今深圳共有道路巡查人員665名,承擔著總長6530公里道路,以及3733座橋梁涵洞、120座隧道、3575座邊坡擋墻的日常巡查任務。

            正如網友在視頻下的評論所說:“平凡的人給我們最多感動。”這次強降雨中,那些風雨中平凡的深圳人身影,都讓我們動容。

            當核酸采樣點被風雨吹翻,凌晨三四點,工作人員就立馬組織人手重新布置點位,連夜的忙碌讓采樣點第二天一早正常運行。

            當海面風浪四起,一線執法力量“乘風破浪”,迅速開展岸線巡查,專業救助船艇、海事巡邏艇和拖輪在內共46艘處于應急待命狀態,隨時應對海上突發情況。

            在深圳這座年輕之城,挺身而出在防汛一線的不少都是青年一代,腳踏實地、求真務實,勇為先鋒、不負期待,撐起守護整座城市的堅實防護網。

            越是艱難時刻,越需要有人沖鋒在前、親身投入。無數防汛“守護人”的小故事,溫暖著深圳這座大城市。

            深圳落實“再查一遍”風險隱患,全市累計共出動26.5萬人次、9.5萬車次,重點檢查了在建工程、中小河流、深基坑、危險邊坡、擋土墻、易積水點、危舊房屋、簡易工棚、排水設施等重點部位。

            同時集結各類搶險救援隊伍。全市共98支搶險救援隊伍迅速完成集結待命,迅速進入應急狀態。

            不管是年深日久的實干,把一件平凡小事做到極致;還是逆風而行的堅守,讓應對突發的能力成為一種本能,這些都反映了深圳人的奮斗本質,更是深圳在應對這場強降雨中的信心所在、動力來源。

            “防在前、預在先、能應對、責任實”

            從一個人背后反映的群像,看到一座城市應對突發風險的積極力量。

            朋友圈有人笑稱:“這場雨盤旋空中,已經開始猶豫到底下不下,怎么下?”玩笑背后也正說明強降雨來臨之前,各方已經做了充足準備,全市“大動員”開啟,保持戰時狀態,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應對汛期強降雨。

            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每一個細節都不容忽視。從細節之處,我們來看這一次的“強預警、強響應、強聯動”,全市努力做到“防在前、預在先、能應對、責任實”。

            應急預案提前部署。9日,兩項重磅文件引發:《深圳市市管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應急預案》和《深圳市市管水庫防汛(洪)搶險應急預案》。為全市蓄水防洪的177座水庫,筑牢應急防線。

            防御工作有序開展。深圳全面做好危險區域人員安全轉移工作。提前把危險區域的人員(主要是工地工人)超過10萬人全部轉移至安全場所。

            科技賦能“智慧”防汛 。發揮“城市水務物聯網”、數字輸電平臺、“智慧三防”等系統建設,及時分析與處理,將災害“扼殺在萌芽狀態”。

            種種措施之實,展現各類防護之細,共同形成了深圳應對強降雨等突發災害的一整套成熟、系統的響應機制,切實防范災情與疫情疊加的風險,確保各類安全。

            不論是平凡崗位上令人動容的堅守,還是科學高效管理下筑牢的安全防線,這些城市溫情與背后反映的深圳之治,都值得被記錄。

            這幾天,各大媒體平臺也第一時間發布防汛信息。“防范強降雨,直擊第一線”。深圳廣電集團旗下深圳衛視《深視新聞》、第一現場、壹深圳客戶端聯合深圳發布、i深圳、深圳天氣、深圳衛健委等多家平臺,同步開通全天候直播。

            暴雨之中,多路記者分赴深圳各地,讓身處這座城市的人們,更加有了風雨同舟的感覺。雨過之后,下一次陽光來臨,我們或許會更懂得城市的生機與朝氣背后,蘊藏著無數平凡的人們,在各自崗位上奮力創造的不平凡意義。

            評論員 / 李天南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