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業興人和奏響致富曲 廣東鄉村振興跑出“加速度”

            中新廣州知識城逕下村的稻田里,村民們搶抓農時開展水稻插秧 羊城晚報記者 鄧勃 攝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妹妍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覆蓋率提升至99.8%以上,鄉村顏值靚起來了!

            依托農業數字經濟將特色農產品銷往全球,特色產業旺起來了!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萬元,農民腰包鼓起來了!

            ……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省委、省政府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納入全省“1+1+9”工作部署,舉全省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五年來,廣東的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鄉村產業加速發展,鄉村面貌發生歷史性轉變,農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鄉村振興按下“快進鍵”、跑出“加速度”。

            鄉村顏值“靚”起來

            從去年開始,河源陂頭鎮陂頭村圍繞農村廁所革命等5個方面對村民開展“紅黑榜”“積分制”考核,村民每列入一次“紅榜”即獲得相應積分,可用于兌換洗衣液、紙巾等生活用品,列入“黑榜”則有相應的懲罰措施。在廣東,像陂頭村這樣“紅黑榜”的實踐還有很多,眾多村子通過創新開展鄉村治理“積分制”“清單制”等實踐,提高了村民的文明意識,煥發出鄉風文明新氣象。

            近年來,廣東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積極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農村廁所革命、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等行動,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廣東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覆蓋率由2017年的62%提升至2021年的99.8%以上,農村衛生戶廁普及率達95%以上,行政村集中供水基本全覆蓋、4G網絡實現全覆蓋。全省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2.3萬個,95.09%的行政村達到縣級以上文明村創建標準。有山有水有田園,美麗鄉村日益煥發“美麗經濟”。

            特色產業“旺”起來

            廣東依托農業數字經濟,將鄉村產業發展推向“高速車道”。在全國率先轉型抓農業方式,從過去抓生產向抓生產、市場、流通、消費等全產業鏈轉變,推動富民興村產業向多元化、高質化發展轉型。

            獨具嶺南特色的絲苗米、荔枝、龍眼、菠蘿、南藥、胡須雞、羅非魚……廣東依托資源稟賦,率先構建“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利用農產品大數據平臺、“網絡節+云展會”模式等推動高州荔枝、徐聞菠蘿、梅州柚子等特色農產品賣往全國、銷往全球。

            乘著鄉村振興東風走向全球的還有廣東預制菜。今年《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當日,國聯水產預制菜首柜首發RCEP成員國,搶飲RCEP“頭啖湯”。

            “我們將粵菜師傅的手藝變成工藝,以預制菜為載體,推動粵菜走出灣區,走向全國走向全球。”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粵式預制菜市場空間巨大,作為預制菜原材料的農產品銷路亦有了保證。以烤魚為例,羅非魚的塘頭均價約4元/斤,而做成預制菜烤魚賣40元一份,帶動羅非魚塘頭均價升至6元/斤,農戶增收50%,產值提升了10倍。

            農民腰包“鼓”起來

            廣州市黃埔區新龍鎮麥村村是遠近聞名的“廚師之鄉”,僅僅1000多人的小村累計涌現了100多位粵菜師傅。粵菜大師吳銳鋒是村里第一批外出打工的人,如今重返家鄉,親授或間接帶出學徒80多人,“我們麥村村變化真的很大,現在回村工作不比在外差。”

            梅州玉水村從“煤炭村”變身“廚師村”、肇慶廣寧5.5萬名粵菜師傅帶動全縣近10萬人就業創業……廣東高質量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實施百萬職業農民培訓計劃,令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歷史性縮小至2.5以下。

            在廣大農村,過往“種田不賺錢”的認知也在被打破。廣東狠抓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以科技賦能農業,讓耕種實現優質高產。

            在廣州市增城區,90后種糧大戶梁亨達趕上了新時代農業發展的紅利。和父輩們使用傳統機械化設備務農不同,梁亨達借助農機、飛機、手機等農業“三件套”,成功實現2000畝水稻一人管,并保障穩產增收,“一般情況下第一季基礎稻畝產可達一千多斤,第二季種植優質稻大概畝產可達七百多斤。”

            農村穩定安寧、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如今,越來越多像梁亨達一樣的年輕人選擇回到家鄉,在田間地頭耕耘新一代的美麗鄉村夢。

            從農耕村到網紅村

            逕下譜寫鄉村振興黃埔樣本

            “逕下村被評為廣州最美鄉村,我覺得我們這班小伙伴們的努力沒有白費。”知識城(廣州)投資集團農發集團副總經理趙宇感慨頗多,要知道,以前的逕下村雖然與城市僅僅一條馬路之隔,但一頭城市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另一頭的村子連家像樣的餐館都沒有,村民主要的經濟來源是每年兩季稻米這樣的傳統農收。

            2020年初,逕下村、蓮塘村等多個鄉村項目被納入黃埔區鄉村振興示范點,趙宇和他的同事們響應政策號召陸續“下鄉”到此。如今,這支已有48人、人員平均年齡不到27歲的國企團隊,為逕下村帶來源源不斷的資源、人才和創意,將昔日默默無聞的小村莊打造成了宜居宜業的“網紅村”。

            閑置土地被賦予了新的價值,引進了一個個優質現代農業和科技創新項目。今年1月,逕下村無土栽培植物工廠投入試運營,短短兩個月已經收獲了第一批蔬菜,大部分直供高端生鮮連鎖店。趙宇介紹道,這個占地面積5畝不到的大棚年產蔬菜約15萬斤,產值高達200萬元,比傳統種植模式下的產值高20倍,“目前我們已和21家單位洽談并建立食堂食材配送服務關系。”

            他表示,逕下生態“六零米”、“埔心一點紅”番薯、“富硒”花生等農產品已經打響了“黃埔菜”農優產品品牌,在此基礎上,知識城集團將進一步打通從種子、種植、加工、運輸到餐桌的一整條現代農業產業鏈,為鄉村振興、產業下鄉提供更多具有附加值的解決方案。

            沉睡的旅游資源亦被激活。逕下村修葺了火車餐吧,村民跟著開起各種特色大排檔;建造了植物工廠和覓菜園,村民就跟著搞起了水果大棚;打造了湖邊民宿、魚塘木屋,村民就把自己的房子租出來做民宿……大批市民和攝影愛好者被吸引前來“打卡”網紅點,也為逕下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熱度,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逕下村接待游客超10萬人。

            “以前從沒想過,冷冷清清的逕下村能有一天游人如織。”逕下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黃偉輝感慨道,美麗鄉村建設給這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幾年前的逕下村內只有一家便利店,如今的村主干道兩旁遍布著農家樂餐廳、便利店、民宿、研學基地。

            村民馮文俊去年退掉了市中心的門店,回到逕下村里開了一家鵝莊,特色的鵝肉餐飲迅速打響了口碑。“忙得不可開交時,只能讓客人自助。”馮文俊說,現在每到周末,來村里的游客就能把路都塞滿,村里的年輕人不用外出打工,收入也提高了不少。

            隨著鄉村振興各項措施的穩步推進,越來越多的村民得到了實惠——逕下村村集體收入從原來的 26 萬元增加至 280 萬元,村民年人均收入從原來的1.8萬元增長至2.8萬元。常住人口1200人的村子,現在有1/4的人都留在村里工作。“人才是鄉村最具活力的風景,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加入鄉村振興這個事業。”趙宇說。

            “數”說廣東鄉村振興

            建成高標準農田2519萬畝,完成撂荒耕地復耕復種85.89萬畝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歷史性縮小至2.5以下

            糧食年均產量超過1200萬噸,實現糧食面積、產量、單產連續三年“三增”

            創建18個國家級、235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覆蓋率99.8%以上,農村衛生戶廁普及率95%以上

            通鄉鎮和行政村路面硬化、行政村通客車率均達100%

            建成5條省際廊道鄉村風貌帶、200多條美麗鄉村風貌帶、570余條美麗鄉村精品旅游線路

            專家點評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省人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游靄瓊:

            關注人才政策“最后一公里”

            激發人才活力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關鍵是人才,或者從更基礎的層面說,是人氣。破解鄉村振興的人氣和人才問題,壯大鄉村人才隊伍,我認為主要有兩個途徑:

            一是拓寬人才資源意識,把留在鄉土的人才人氣充分聚合起來。政府部門要尊重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地位,結合鄉村特色產業和市場需求,把種植養殖能手、致富帶頭人這些“土專家”“田秀才”納入整體人才庫,就地培養更多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二是鼓勵返鄉創業創新,將更多鄉村外的人才或人氣引到鄉村。這需要加強宣傳和營造良好環境雙管齊下,一方面改變人們對鄉村無發展空間的傳統認知,另一方面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豐富鄉村創新創業平臺,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目前從國家到省市各層面都出臺了很多好政策,但對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還要予以更多關注。如年輕人有志到鄉村創業,用地問題怎么解決?減稅降費、融資貸款、配套設施建設補助等政策,都還有實實在在的問題需要落實落細。此外,要把激勵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包括完善住房、就醫、社保、子女入學等政策,切實解決人才后顧之憂,讓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