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溪鎮長安村,黨員干部帶領救援人員合力轉移群眾。赤溪鎮長安村供圖
“趕快離開!我帶你們到安全的地方去。”身披雨衣,拉起皮艇,蹚著深及膝蓋的積水,江門臺山市赤溪鎮長安村駐村第一書記谷文強和同事們挨家挨戶探訪,組織受汛情威脅的群眾撤離。身為一名“90后”村干部,最近幾天,谷文強總是沖在防汛救災第一線。
5月13日,廣東降低了防汛應急響應等級,但省內不少地區降雨仍在持續,防御強降雨的工作仍不能松懈。
暴雨中,不少像谷文強一樣的青年黨員干部沖在一線,主動投身防汛救災,展現出奮斗的亮麗底色。在他們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群眾和志愿者積極響應、協同作戰,共同應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暴雨。
“95后”救援團隊架“浮橋”化險情
5月12日晚7時許,河源市龍川縣老隆消防救援站的消防員們正飛速趕往水坑風景區。他們要去營救一名被困的學生。早些時候,幾名學生結伴到水坑景區游玩,沒想到強降雨導致景區一段河流水位暴漲,最終將其中一名學生困在了河中“孤島”。
“小同學!你先別慌,在原地別動。”趕到現場,裝備技師江茂用力將繩子及救生衣扔給被困學生,自己也在安全繩的保護下嘗試走向“孤島”。然而,當時水位太深,水流湍急,江茂發現,要渡河很困難。
面對難題,消防員想出了新辦法。他們一邊向被困學生喊話,穩定他的情緒,一邊尋找穩固的樹木做支點,綁好漂浮繩,利用拉梯在現場架出一座“浮橋”。
“我先試試穩不穩。”江茂在確定浮橋穩固后,便在自己的身上綁好漂浮繩,慢慢從浮橋爬到河對岸。隊友梁祥添和蔡京峰則在岸邊用力拉住繩子。最終,江茂和學生都順利渡過浮橋,抵達安全地帶。
整場救援用了半個小時。雖然現場救援經驗豐富、手法專業,但這其實是一支年輕的隊伍,消防隊員們平均年齡只有23歲。面對突發情況,他們展現出超乎其年齡的沉著。
在中山市翠亨新區,同樣有一支年輕的團隊,為區內市民時刻提防汛情風險。
13日清晨,天未全亮,通宵值班的周銘枝走出項目中心,立即前往翠亨新區的重點堤圍、河涌、內澇黑點檢查情況。這是幾天以來,翠亨新區工程項目建設事務中心市政管養負責人周銘枝的日常。
白天,他到市政道路上對內澇點進行排查處置,晚上在值班室監測內河涌和外江的水位情況。“內河涌的水勢瞬息萬變,必須牢牢盯住。我們作為團隊的年輕力量,更應該在這個時候勇于承擔責任。”
周銘枝今年26歲,整個團隊的成員基本與他年齡相仿。這幾天,他們的身影頻頻出現在積水最嚴重的路段。“越是艱險,就越需要我們。我們不怕熬夜,也不怕辛苦,只希望能夠守護好新區市民的安全。”
連日來,全省防汛一線,處處閃現青春的身影。雨水、汗水從年輕的臉龐滑落,遮不住他們堅毅的神情。
巾幗“乘風破浪”扎入防汛一線
“阿婆,在這里住得還習慣嗎?”5月13日上午,在廣州市花都區梯面小學集中安置點,梯面客家嫂先鋒崗隊員江青云輕聲問候轉移群眾。今年94歲的韓愛蓮家住梯面鎮五聯村,因持續暴雨影響,10日就轉移到了集中安置點。“這里的飯菜煮得軟爛軟爛的,我吃起來不費勁。”她笑著點點頭說。
梯面客家嫂是梯面鎮按照“黨支部—先鋒崗—專業隊”的工作模式,打造的一支包括11個先鋒崗、5支專業隊、173名女隊員參與、覆蓋全鎮的以客家女性為主體的黨員先鋒服務隊伍。
10日至13日,梯面鎮遭遇持續性暴雨。梯面客家嫂先鋒崗隊員第一時間趕赴到各自負責片區,分片落實包干責任,動員隱患點周邊群眾徹底轉移。
紅山村村民李秋香已年滿80歲,身患殘疾行動不便,家里人對于轉移一直都有抵觸的情緒。為了打消他們的顧慮,梯面客家嫂黨支部書記吳展紅聯系上梯面衛生院,安排老人搭乘急救車到醫院暫住兩天。
從10日開始,吳展紅已連續三天堅守崗位,卻無絲毫怨言。“之前,面對還未出現的暴雨,很多村民不理解,不愿意配合。”吳展紅說,客家嫂們平時和群眾接觸多、關系密切,大家就耐心做思想動員工作。
讓吳展紅感動的是,梯面客家嫂隊員們的辛勤付出換來了群眾的理解。“村民們慢慢地開始理解防汛工作,積極配合轉移、安心等待暴雨過去,許多人還主動關心提醒我們的隊員們要照顧好身體。”
與梯面客家嫂一樣,江門臺山市臺城街道合新社區的14名專職網格員也都是女同志。面對大雨,她們絲毫沒有退縮。“群眾小事就是我們最大的事,居民遇到困難時,我們不上,誰上?”樸實的話語里透出的是女網格員們的堅毅。
汛情發生后,她們持續關注地勢低、易積水的路段和小區,發動志愿樓長、小區黨支部多次疏通下水道,一天往返現場幾十趟,觀察積水情況。長時間泡在水里,不少網格員的腳出現浮腫,仍冒雨堅守,逐一排查、化解各項險情。
暴雨當前,巾幗不讓須眉,她們勇赴一線,用春風化雨般的言語和行動,溫暖和保障了人民群眾的安全和生活。
巡河筑堤村民齊上陣守家園
江門臺山市廣海鎮大水坑村臨海而居,當地主要的排洪河就從村邊流過。三天來的強降雨,使排洪河水位出現明顯上漲,在5月11日凌晨更一度達到警戒水位。
“發現這一情況后,我們第一時間走訪村民,告知他們最新的水位情況,同時也動員村民們參加護堤隊伍。沒想到大家都很配合。”大水坑村負責人、網格員李宗岳告訴記者。村民們積極響應,很快就組成了一支約50人的護堤隊伍。
雨勢雖大,卻沖不散村民共同保衛家園的決心。11日上午10時,大水坑村排洪河河邊,網格員和村民們一起擼起袖子干起來。他們馬不停蹄、分工合作,有人負責提前購買砂石、麻包袋等物資送往現場,有人負責裝填,有人負責搬運,有人負責堆砌,現場緊張而有序。經過4小時的努力,一條長約50米,高近一米的臨時沙包堤壩牢牢筑起。
隨后,大水坑村民們還組成了巡河護堤小隊,24小時監測排洪河水位和堤岸安全。擔任巡河隊長的村民林永權說:“目前雨勢暫緩,但河水仍然有上漲的趨勢。我是村里的一分子,更是年輕人,保護家園、挑起巡河的重任,我責無旁貸!”
“龍頸鎮共和村委會中溪大坑村路段發生了塌方!”11日上午,剛一發現險情,村民龍炳新連忙通過“微連心”小程序上報事件。很快,村委會干部就通知相關人員到心腸清理,不到半天時間,塌方現場就已清理好。
連降暴雨導致險情叢生,早發現就可以早化解。面對突發情況,龍炳新充當起信息員的角色。像他這樣的信息員,在清遠龍頸鎮就有6700多名。每當村民們發現身邊問題,都會第一時間上報。他們共同筑起一張強大的信息網,把各類風險排除在萌芽之際。
連日來,面對今年以來最強降水,全省各地干部群眾緊密聯動,同心攜手,群策群力,共同守護我們的家園,這是廣東防汛救災的最牢固防線和最強大力量。
【記者】黃敘浩 黃應來 葉芷晴 周甫琦 關喜如意 蘇芷妍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