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愛大笑的人,離癌癥很遠!頂級專家教你這樣防治肺癌→

            “家庭廚房油煙會引發肺癌嗎?不要過多擔心,還是吸煙傷害更大,包括二手煙!”

            “吸煙超過20年,很多都會慢阻肺?!?/p>

            “有時候勸一個人不做手術,比勸一個人做手術還難!”

            “醫生建議你1年復查1次就1年1次,沒必要3個月又去1次”

            “晚期患者的目標不是徹底根治,而是帶瘤生存”

            ......

            5月10日下午,肺癌領域的3位頂級專家——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內科主任、肺癌首席專家張力教授、胸科副主任楊浩賢教授、放療科副主任劉慧教授,在廣東衛生在線微信視頻號《開講啦!大醫生》知識專欄,開展健康科普直播,為大眾科普肺癌的那些事。

            ▲左起分別是主持人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檢驗科副主任檢驗師謝曉英,張力教授、劉慧教授、楊浩賢教授

            這是《開講啦!大醫生》2022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主題科普活動的第二場重磅直播,活動由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廣東省廣播電視局指導,廣東省衛生健康宣傳教育中心、人之初雜志社、廣東衛生在線、健康廣東人、騰訊公司聯合主辦,廣東省癌癥中心、廣東省網絡視聽新媒體協會協辦。

            這一場直播有

            超52萬人觀看,7.3萬“點贊”

            原計劃90分鐘的直播時長

            加時延長到了150分鐘

            就是這么精彩

            ▼▼▼

            直播現場,專家金句連連,猶如看了一場脫口秀,讓專業的肺癌防治知識變得一聽就懂,引來全國各地的觀眾紛紛點贊,瘋狂刷屏:

            “太通俗易懂、幽默了!”

            “有趣的科普,感謝3位專家!”

            “大醫生,又帥又美!為教授點贊!”

            “今天笑得肚子疼!”

            “今晚終于可以睡個安穩覺了”

            “大教授!大收獲!感謝你們,我想活下去,要看著孩子長大”

            當然,一輪又一輪的專家與觀眾“面對面”問答,還有一波又一波的直播福利(15個專家咨詢號、1000個小林漫畫口罩等免費送),更是讓直播間變得“人從眾”熱情不減,提問分享不斷、精彩互動不斷。

            直播分為三大部分,專家們用最新的肺癌數據、最真實的患者故事,由淺入深,帶領大家正確認識肺癌、有效防治肺癌,幫助患者回歸健康身心狀態。

            對于本場知識點滿滿的直播

            廣衛君(優秀課代表)為大家總結有

            8大肺癌防治建議

            ▼▼▼

            任何時候戒煙都是有效的

            吸煙與肺癌相關,兩者雖然不是因果關系,但有密切相關關系。張力教授分享了一個故事,在6萬人參與的對照試驗中,吸煙人群患肺癌的發生率比不吸煙人群提高了5~6倍。

            吸煙不僅損害個人健康,還會造成身邊的人被動吸煙。張教授介紹,患者提到的肺癌家族史,雖然與肺癌發生有一定關系,但其實大多不是因為遺傳,而是家族有吸煙人群,形成了不健康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除了要避免二手煙傷害,近年興起的電子煙也同樣含有致癌物質,需要引起重視。

            直播中,還有觀眾發出“老煙民現在才戒煙會不會太晚了”的擔憂,楊浩賢教授直言,數據證明,即便到了肺癌晚期,患者戒煙后的治療效果也會更好,只要下決心戒煙,什么時候都不晚。

            對于如何有效戒煙,劉慧教授貼心分享了2個小妙招:一是勤刷牙、多吃水果和蔬菜改善口感,二是睡前按摩頭部、泡腳改善睡眠。為了自己,為了家人,為了社會,戒煙行動起來。

            吸煙指數大于400要小心

            作為一種隱蔽性較強的惡性腫瘤,肺癌早期癥狀并不明顯,但有三個現象應該注意:持續咳嗽患者突然咳嗽加重或咳嗽性質改變、痰中帶血和不明原因的消瘦。目前早期肺癌的主要篩查手段是CT掃描,其中,低劑量螺旋CT的放射性僅為普通CT的1/4到1/3,更適合一般體檢篩查。

            即便如此,專家們建議,除了有明顯癥狀,健康人群還是要盡量減少CT檢查次數,高危人群的檢查頻次也建議控制在半年或者一年一次。

            那么,哪些人屬于高危人群?張力教授提供4個參考:

            一是吸煙指數大于400。吸煙指數等于每天抽煙多少根乘以抽煙年限,即每天抽20根,煙齡20年,抽煙指數即為400;

            二是從事肺癌相關高危職業的人群,例如長期在粉塵較重的環境下工作;

            三是有肺癌家族史的人群;

            四是年齡超過50歲的人群。

            肺結節是一種描述,不是具體的病種

            近年來,隨著CT篩查的普及,不少人查出肺部有小結節,擔心自己患上了肺癌。對此,楊浩賢教授解釋,結節其實是一種描述,不是某種特定的病,很多疾病在CT影像學上都可以表現為結節,肺癌只是其中一種。

            他說,普通人群中通過CT篩查出來的肺部小結節超過95%屬于良性,無需過于緊張。即使檢查為惡性腫瘤,也有一部分生長速度很慢,屬于惰性腫瘤,這些患者也不急于手術治療,可先隨訪觀察,動態觀察結節變化情況,只有極少數患者需要手術治療

            楊浩賢教授提醒,

            肺結節需不需要治療、如何治療,一定要咨詢專業醫生,

            不要被網上信息誤導,引發不必要的焦慮。

            肺是不可再生資源,非必要不手術

            隨著微創技術的進步,尤其是機器人手術的應用,以往需要開胸完成的手術,現在甚至只在體表留下1~3厘米的創口。手術變得越來越“日常”,人們對風險的敏感性也逐漸下降,楊浩賢教授說,時常有患者查出腫瘤后,主動要求“切掉才能放心”,這讓他開始需要用更多時間勸患者別做不必要的手術。

            楊浩賢教授解釋,肺是不可再生資源,切除部分無法彌補,會直接影響呼吸功能,體表創口變小,這是肺癌手術的進步,也就是老百姓通常講的“微創手術”。但手術對肺的傷害仍不可忽視。而且,肺與心臟及其大血管相連,肺癌手術屬于風險級別最高的4級手術,應該引起患者和家屬的充分重視。“微創手術不簡單,肺部手術有風險”,楊浩賢教授強調說。

            ▲直播助手及時總結知識點

            放療vs手術,哪個更好?

            常有患者擔心自己無法承受射線影響,想“一切了之”。劉慧教授介紹,放療和手術相似,都是局部治療的方式。利用高能射線殺死癌細胞,一般針對不耐受手術的人群或位置,例如心臟周邊不太好切除的部位,通過影像引導射線,精準照射,保護旁邊的器官。

            從準入標準來看,放療的要求比手術低,更適合老年人以及心肺功能不好的病人,而且放療的治療周期更長,如果出現不適癥狀,也可以先暫停,給患者適應的時間。

            當然,并非所有人群都適合放療。劉慧教授解釋,放療之后,不少病人的淋巴細胞會降低,需要通過攝入足夠的蛋白質和康復鍛煉來加速恢復,如果是完全無法行動的病人,也不太適合。

            活下去才有機會接觸最新療法

            因為發病率和死亡率常年高居首位,不少人會錯誤認為,確診肺癌就等于宣告絕癥。張力教授認為,沒必要太灰心,“即便不幸進入晚期,有靶點就用靶向治療,沒有就免疫治療加傳統化療,都能明顯延長病人的生存期”。隨著這些內科治療技術的不斷創新,肺癌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經是原來常規化療的3倍。而且,張力教授透露,他們正在研發靶向化療,即結合靶向治療的精準和化療的殺傷力,實現患者生存期的進一步提升。

            活著才是硬道理。張力教授鼓勵患者,雖然一部分晚期患者無法根治,但積極治療仍舊可以延長生存期、提高生存質量?;钕氯ィ庞袡C會接觸到最新的治療方法,再逐步實現“活得好”的更高目標。

            術后如何保持健康?有三句話九個字

            肺癌的治療方法層出不窮,但醫生只能摘掉患者身體上的腫瘤,真正摘掉心里的負擔,還需要患者和家屬的共同努力。

            回歸生活,回歸社會,第一步就是摘掉“我是肺癌患者”的帽子。楊浩賢教授分享了一個小故事。手術后,常有患者問該如何保持健康,他總會回答簡單實用的三句話九個字:“摘帽子,歸社會,回家庭”!手術治療后,腫瘤已經切掉了,所謂摘帽子就是摘掉腫瘤的帽子;歸社會,就是回歸正常工作狀態,繼續發揮社會功能;回家庭,就是享受家庭生活,享受天倫之樂。

            這個出乎意料的建議,正是提醒患者從內心認可經過手術治療后自己已經是健康人。想唱歌就唱歌,想跳舞就跳舞,心情愉悅了,免疫功能就跟上了,殘余的癌細胞也就不太可能再繼續發展。

            ▲直播現場精彩互動

            每天大笑的人,離癌癥很遠

            當醫生說,要開心一點,這可不是客套話。劉慧教授解釋,人體像工廠流水線一樣不斷生產新細胞,時間長了,難免會出現殘次品,而免疫功能就是質檢員,及時發現病變細胞,避免發展成癌癥。健康的生活習慣,愉悅的心情,會讓質檢員更加強壯,反之亦然。

            癌癥的發生有一定偶然性,但每天積極鍛煉,常常開懷大笑的人,總是離這些壞消息很遠。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