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生命至上”守護人民健康 改革創新發展醫療事業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如今,保障人民健康被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影響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主要問題得到聚集關注,國家公共衛生防護網進一步織牢。

            近年來,廣東省堅持以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為抓手,推動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構建“頂天立地”醫療衛生大格局。強基層、建高地、促醫改、保健康成為關鍵字。

            強基層,著眼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以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為突破口,加快建立分級診療制度,促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可及。

            建高地,著眼創建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以實施高水平醫院建設“登峰計劃”為牽引,提升廣東省醫療衛生服務整體實力。

            促醫改,深化醫療、醫保、醫藥改革聯動,推動重點領域改革取得全新突破,全面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保健康,把“以疾病治療為中心”轉變為“以健康管理為中心”,努力全方位全周期維護人民健康。

            改革創新,不斷發展,廣東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為疫情防控和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打下堅實基礎。基層群眾就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目標正變成現實圖景。

            陳二輝 受訪者供圖

            人物1

            陳二輝 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血液科護士長

            踐行從醫誓言

            感受國家承諾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春煒 林清清 通訊員 宋莉萍

            醫者仁心,大愛無疆。2017年參加廣東省第一批柔性援藏工作,2020年參加國家第二批支援湖北中醫醫療隊,陳二輝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入黨誓言。他說,自己是新時代醫療保障高質量發展的見證者。無論天南地北,國家都把人民的健康放在首位。

            援藏:感受天翻地覆的變化

            陳二輝介紹,2017年7月,他參加了廣東省第一批柔性援藏工作,“當時林芝市人民醫院需要創建ICU,需要重癥方面的護理人員,而我在ICU工作多年,無論是專科能力還是管理能力,都積攢了一定的經驗,正好符合要求”,“同時想到自己是一名黨員,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所以就主動報名了。”

            入藏后,讓陳二輝感觸比較深的是藏區醫療技術的發展,“隨著國家幾十年援藏工作的開展,醫療條件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善”。

            他親眼見證2017年林芝市人民醫院從二甲醫院順利通過評審成為三甲醫院,原來沒有的技術如今都在這里逐步得到運用,“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可以做介入手術了,腎衰竭的病人可以做血液透析了”。

            他介紹,援藏期間,當地曾發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有三名重癥燒傷的病人收治到林芝市人民醫院的ICU,經過一系列搶救,病人脫離生命危險,但當時醫院治療燒傷的經驗較少,“我隨后和兩名醫生通過航空轉運,順利將病人轉運到重慶西南醫院治療,最后病人康復”。

            陳二輝說,這次經歷讓他很受震撼,“航空轉運,接力治療,這些在過去是想都不敢想的”。在國家政策扶持下,藏區人民的健康保障發展也步入了新時代。

            援漢:感受“不輕易放棄任何一個生命”的國家意志

            如果說援藏感受最大的是“變化”,援漢期間,陳二輝說,自己感受最深的就是“不輕易放棄任何一個生命”的國家意志。

            2020年,面對洶洶來襲的新冠肺炎疫情,陳二輝和廣東省中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同事們毫不猶豫,第一時間請纓逆行出征奔赴武漢,迎難而上,把黨旗插在抗疫最前線。

            他回憶,剛開始調到雷神山醫院開辟新病區時,病區封頂工作仍在進行。雷神山C6病區主任、人稱“鄒老爹”的鄒旭手一揮,陳二輝和醫療隊的同事們就馬上開始緊張的工作。從醫生辦、護士站、配藥室到熱水器、紫外線燈、遙控器、門鎖等設備,分人到位,逐項排查。

            令他感慨的是,不只是醫護人員,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在一起努力面對;工人、志愿者,甚至安保、清潔……每一個人都在拼搏,盡自己的努力挽救每一個生命。

            陳二輝回憶:“那段時間經常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但卻感到很充實。”他說,入職培訓時就學習到“這里危險,讓我來”的葉欣精神,也曾幸運地在抗擊非典的先進集體(大德路總院ICU)工作,“這些都深深地影響著我”。

            “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陳二輝說,這是新時代的強音,也正是自己一直以來堅持踐行的從醫誓言。

            黃志愛

            人物2

            黃志愛 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永和鎮大富村委會村醫

            “AI+互聯網醫療”

            讓村民健康保障有飛躍提升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春煒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秋明

            父子兩代人都是村醫,黃志愛一家是黃屋村村民健康的守護者,也是村子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見證者。他親眼目睹了依托“AI+互聯網醫療”,村民們的健康保障有了飛躍提升。

            醫療條件穩步提升

            2000年開始當上村醫,黃志愛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每天8時開診,總要接待70到80名病人,“有時候病人多了,停診的時候天都黑了”。永和鎮中心衛生院的條件當時也很簡陋。黃志愛說,鎮衛生院的設備只有血壓計、血糖儀,硬件條件嚴重不足。

            近年來,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的醫療條件穩步提升。“鎮衛生院有了電腦、電視機,還有很多先進設備”。黃志愛說,現在接診的時候,也會勸一些病人到鎮衛生院乃至清遠市人民醫院就診,“居民健康保障有了飛躍提升。”

            “智慧公衛”造福百姓

            2020年3月,市場監管總局等三部委下達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項目的通知,其中廣東承接四個項目,清遠市人民政府獲批唯一醫療專項,由市、縣衛健局作為牽頭單位,清遠市人民醫院作為承建單位,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醫共體負責落實具體工作,率先探路實施“智慧公衛”,依托“AI+互聯網醫療”的建設理念,通過建立一體化信息平臺快速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健全完善公共衛生管理體系。

            黃志愛的工作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介紹,相比于城市大醫院里的醫生出診,對于村醫們來說,下鄉出診從來都不是輕松的活。

            在永和鎮,黃志愛每次到村子里為村民做健康檢查,除了從不離身的醫療箱,還要背著厚厚一大摞本子,每一本診療記事本都記錄著村民們的健康狀況。他說:“每個季度至少要跑一遍,確保能夠盡量及時掌握村民們的健康狀況。以前手寫記錄慢、儀器老舊,檢查效率就低,2到3天才能跑完一個村子。如今只要半天就能檢查完了。”黃志愛和其他村醫都配備了一臺儀器——公衛一體機。村醫可以為村民進行全方位的健康檢查,所有數據都會同步上傳到智醫助理系統中,運用更準確、更高效的AI技術有效減輕村醫的工作負擔,改變了傳統的下鄉問診模式。

            未來,村民到清遠市、縣各級醫院看病時,醫生只需要把名字等信息輸入系統就能快速了解患者的整體情況,將會大大提升診療效率。

            互聯互通提升醫療效率

            “村醫這個職業,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黃志愛說。

            如今,清遠市村、鎮、縣(區)、市四級緊密型聯動式區域醫療移動協同平臺,以村醫為起點逐級拓展遠程醫療業務,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業務數據的互聯互通,建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制度,形成“小病在基層,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就醫格局。

            黃志愛說,治病救人、守護村民的健康是他身為醫者的初心和使命。這項使命的前景正變得越來越光明。

            總策劃:杜傳貴 林海利

            執行策劃:孫愛群 劉 云

            執行統籌:劉 云 李春煒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改革創新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